新華社武漢1月6日電題:台商蕭永瑞的新年表情包
新華社記者趙丹平 陳舒 喻珮 饒饒
無奈、感動、期待。
告別極不平凡的2020年,年過花甲的台商蕭永瑞用三個表情來形容這一年的感受。
蕭永瑞是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孩子們口中的“校董奶奶”,是武漢市台資企業協會會長,也是疫情期間留守武漢的數百萬人中平凡的一員。
(小標題)無奈
蕭永瑞來自台北,在她印象裏,台灣曾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
“但現在島內一些媒體和網絡上的話語,讓我覺得台灣變得陌生了,挺無奈的。”她説。
湖北省台辦數據顯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以來,因各種原因滯留湖北各地的台灣同胞有1700餘名,其中慢性病患者130餘人,60歲以上老人和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超過600人。“想要回家”是很多人最大的願望。
然而,在2020年2月3日東航運送首批247名台胞回台後,台灣方面一直以種種站不住腳的理由阻撓拖延後續運送安排,甚至公開宣稱不許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回台。
“兩岸家庭是兩岸融合的最生動寫照,人為製造困難和障礙甚至是撕裂,給無辜百姓帶來麻煩、痛苦和傷害,真的讓人很心痛。”蕭永瑞説。
一年來,對疫情的歧視性稱謂、禁止口罩出口大陸、禁止陸生返校、查禁講述大陸抗疫的兒童繪本、排拒大陸疫苗、抹黑大陸抗疫成績……台灣島內某些媒體的偏頗報道令蕭永瑞時常感到疲憊和無奈。
“網絡上這些不好的聲音,傷的是兩岸同胞的感情。老百姓的願望真的很簡單,就是希望疫情儘快結束,兩岸同胞都平安。”她説,相信所有在大陸經歷過這場疫情的台灣同胞,應該都有同樣的感受,“大陸真的是對台灣人民非常好,兩岸真的是一家人”。
(小標題)感動
隔離在家期間,蕭永瑞每天起牀第一件事就是瀏覽各類關於疫情的報道,一個個挺身而出的凡人善舉常常令她熱淚盈眶。
“那些在大街小巷送生活物資、在醫院門口搬醫療設備的志願者們,冒着危險迎難而上。”
談起這些,蕭永瑞又一次眼圈泛紅。有一些細節,哪怕僅只言片語,都讓人感動。
“疫情初期,我家裏只有冷凍水餃。有好幾位武漢的朋友打電話問我,你有沒有吃的?有人燒了一鍋羊肉給我,還有人送來了咖啡豆。”蕭永瑞説,是這些人的温暖,讓她真切感受到這裏“是自己第二個家”。
身為武漢台資企業協會會長,在疫情最吃緊的時候,蕭永瑞除了自己帶頭捐款,還每天在協會羣裏發出捐款倡議。
“很多朋友,人在台灣還在想辦法為武漢募集物資、捐款。有些十幾年沒有聯繫的台灣朋友,突然主動跟我聯繫,想要捐款捐物。”蕭永瑞説,那一刻她真正體會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意義,也真切地感受到不分彼此、共克時艱的守望相助。
僅2020年1月至3月,武漢台企台胞累計捐款近2000萬元,捐贈物資價值6000多萬元。
“這一年,我看到太多人性善的一面,這輩子沒看過那麼多善心、善舉,全部都在這段時間裏發生了。”蕭永瑞一遍又一遍地説,“我覺得我的心都變得柔軟了。”
(小標題)期待
新年伊始,蕭永瑞許下自己的新年心願,希望孝感的美加職業學院能儘快招生,更期待台資企業在“十四五”期間有所作為。
採訪中,讓記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只要説起辦學,談起孩子們,蕭永瑞總是眼中有光,嘴角上揚。
美加職業學院的建設在疫情過後逐步回到正軌,目前校舍的建築主體已全部完成,可容納12000名學生。按計劃,今年9月將面向全國正式招生。
看着電腦效果圖變成一棟棟校舍呈現在眼前,蕭永瑞除了高興,還有一絲敬畏。她説,“我們要做好,不要誤人子弟,希望為家鄉培養更多人才”。
作為武漢台資企業協會會長,蕭永瑞説自己今年肩上的責任更重,大陸“十四五”規劃的出台帶來無限商機,讓她深感“在漢台企不能也不應該缺席”。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蕭永瑞關注“十四五”的一大聚焦點。尤其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發展新業態等,被長期主打外銷的台企視為突破困境的新機遇、大機遇。
“國內大循環的經濟模式,是發揮武漢九省通衢地理優勢的絕佳時機,我們台企都很看好武漢,更對大陸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蕭永瑞説。
信心在哪裏,數據會説話。台灣方面統計,2020年前11個月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約1367.4億美元,佔同期台灣出口總額的43.8%,佔比創歷史新高。累計核准對大陸投資445件,核准投(增)資金額56億美元,同比增加50.4%,11月更同比大漲71%。大陸持續位列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兩岸的經濟是割不斷的,大陸這麼大的市場,台商不可能視而不見。家門口的龐大市場沒道理不要,哪裏能比家裏更好呢?”她説。
對於未來,蕭永瑞和她的台商朋友們滿懷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