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為何缺糧?

  【導讀】

  ·基礎設施不足、種植技術落後、殖民遺留影響、經濟模式問題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非洲面臨糧食安全問題。

  ·中非農業合作對非洲提升農業發展能力至關重要,中國農業發展經驗和技術對非洲提升農業生產力和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聯合國有關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共有7.2億到8.1億人在飢餓中掙扎,21%的非洲人口營養不良,是其他地區的兩倍。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糧食安全問題受到各國高度重視。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今年年初結束訪問非洲五國後提出加強中非農業合作,幫助非洲加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共同打造“豐收非洲”。

  非洲和平發展離不開“倉廩實”,加強中非農業合作不僅能夠促進非洲和平發展,也有助於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非洲為何缺糧?

  2019年3月12日,在布隆迪西北部布班扎省寧加村,中國援助布隆迪農業專家組專家在中國雜交水稻示範田察看水稻生產情況。新華社記者呂天然攝

  非洲為什麼缺糧

  非洲農業生產歷史悠久,曾經孕育過豐富多彩的農業文明。在古羅馬時期,包括埃及在內的北非地區一度成為帝國糧倉。

  然而,這片古老的大陸如今卻面臨系統性缺糧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在疫情到來之前,2018年非洲處於高度糧食不安全狀態的人口比例就已達21.5%,遠高於9.2%的世界平均水平。非洲農業生產力水平僅為亞洲和拉丁美洲的三分之一。

非洲為何缺糧?

  這是2019年4月7日無人機拍攝的莫桑比克萬寶莫桑農業園的水稻田。萬寶莫桑農業園是中國在非洲最大規模水稻種植項目,極大地緩解了莫桑比克糧食短缺問題。新華社記者張宇攝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彭既明指出,非洲缺糧的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大多數非洲國家的基本農田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水稻只在雨季種植,農民基本靠天吃飯;其次,當地農民本身的農業素質和耕作水平較低,大部分國家基本上還是以傳統的人工耕作方式為主,機械化程度低(埃及等少數國家除外);第三,當地的水稻品種大多是傳統的老品種,產量潛力不夠,再加上經濟社會發展慢,農民購買力低,對水稻的用肥量不足,所以水稻沒有形成高產態勢。

  有專家指出,非洲農業之所以陷入如今的被動局面,一大原因是歷史上外部勢力干預導致農業文明中斷、農業結構扭曲。

  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人力是農業生產最主要的因素。然而自15世紀起持續四百多年的奴隸貿易使非洲喪失了至少1億左右青壯勞力,人口驟減使非洲農業生產長期處於低位。與此同時,奴隸貿易引發的衝突導致非洲經濟處於癱瘓狀態,直接影響農業生產。

  此外,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殖民統治也是造成非洲農業生產扭曲的重要因素。為了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西方殖民統治者在非洲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作物(如棉花、咖啡、橡膠)的種植,造成非洲農業生產單一化,主糧生產遭到忽視。

  非洲獨立後,一些非洲國家領導人將目光投向工業發展,將農業作為發展工業的輔助產業,在農業領域的不當政策傷害了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

  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所長張振克認為,非洲糧食安全的挑戰不僅來自與糧食相關的市場、自然災害、疫情,也來自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非洲國家忽視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和對農村發展的支持。

  中非農業合作碩果累累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地區,中國與非洲穩步推進農業合作,合作內涵早已超出單純的援助。

  張振克表示,中非農業合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對部分非洲國家的援助,1959年中國向幾內亞提供糧食援助可視為中非農業合作的起點。中國上世紀70年代派出許多農業專家組前往非洲開展援助。1985年,中國水產總公司13條漁船開赴西非海域漁場作業,揭開中非農業合作嶄新篇章。

  他強調,中非農業合作對非洲提升農業發展能力至關重要,中國農業發展經驗和技術對非洲提升農業生產力和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有分析指出,近年來,中非農業合作方向由單向援助轉為多雙邊共贏,合作方式逐漸從以直接援助為主轉為技術援助為主,從以官方援助為主轉為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為主。

  藉助中非合作論壇機制,中非農業合作駛入快車道。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後,中國於2008年向35個非洲國家派遣約100名高級農業技術專家,幫助這些國家制定農業發展計劃,傳授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培訓技術人員。2009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後,中方為非洲國家援建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超過20個。

  雜交水稻正成為中非農業合作一大亮點。在許多非洲國家,水稻是主要或替代糧食作物。非洲國家飽受水稻生產不足和消費缺口之苦,嚴重依賴進口。但同時非洲又擁有擴大水稻產量的資源,如適合水稻生產的土地。

  為幫助非洲國家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馬達加斯加、利比里亞、塞拉利昂、馬裏、幾內亞、肯尼亞和加納等非洲國家,開展雜交水稻試驗示範,已初見成效。得益於袁隆平團隊的科研成果,馬達加斯加水稻種植示範基地的水稻產量從每公頃3噸提升至10噸。

非洲為何缺糧?

  2019年4月7日,在莫桑比克萬寶莫桑農業園,農户在水稻收割現場載歌載舞慶祝豐收。新華社記者張宇攝

  位於莫桑比克的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集水稻種植、倉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由莫桑比克政府撥劃2萬公頃可耕地供開墾,通過合作種植方式,帶動周邊農户開發8萬公頃土地種植水稻。

  馬辛格是參與該項目的500多位合作種植户之一,也是當地傳播中國水稻種植技術的“示範户”。他説,自己以前的種稻方式非常原始,不懂育苗、沒有機械設備,只能靠天吃飯。後來他主動申請加入項目,承包了兩公頃土地。參加項目幾年來他最大的感受是,糧食產量有預期,收入也隨之增加。

  疫情下如何推進農業合作

  多家聯合國機構7月聯合發佈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指出,過去一年,非洲是飢餓人數增幅最大的區域。世界銀行表示,新冠疫情可能在非洲造成嚴重糧食危機。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合作學院院長徐秀麗分析,新冠疫情從生產供給、貿易流通、經濟需求等多個層面給非洲農業造成極大衝擊,加上一直存在的政策、科技和資金短板,疫情下的非洲農業走入陰霾。

  專家指出,面對疫情,中非雙方應當審時度勢,加強科技創新,擁抱數字化技術,積極深化多雙邊農業合作,緩解非洲糧食危機。

  首先,結合中國市場巨大的農產品需求和非洲各國豐富的農產品類型,中非雙方可以藉助非洲自貿區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平台加強進出口合作。今年9月在湖南長沙舉辦的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通過線下展覽推介和線上直播帶貨等形式,將來自遙遠大陸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送入”千千萬萬户中國人家。同時,中方也可以鼓勵相關企業在非農業投資,實現產能聯動,加快推動非洲農業現代化進程。

非洲為何缺糧?

  9月27日,在長沙國際會展中心非洲商品展區,參展商向參觀者介紹非洲護膚品。新華社記者陳澤國攝

  其次,中非雙方可加強科技創新,探索數字化農業建設。一方面,中非可在新設備、新科技、新品種等領域加強合作,幫助非洲國家順利開啓農業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中非可積極探索數字化營銷,促進中國跨境電商在非洲農業領域的快速發展。

  徐秀麗指出,加強中非科技合作對於雙方農業合作的發展至關重要。非洲農業資源非常豐富,但各國的科技投入偏少,而科技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發展的效率和韌性,中國農業大學在坦桑尼亞長達十年的實踐表明,勞動密集型技術的應用可使當地玉米產量穩定提高2-3倍。因此,從政府和高校兩個層面牽頭支持非洲“科技興農”“科教興農”應是中非未來合作的重要發力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14 字。

轉載請註明: 非洲為何缺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