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代表中間派的馬克龍最終擊敗極右翼候選人勒龐,成為法國近二十年來首位成功連任的總統。輿論普遍認為,法國人最後還是選擇了一條相對温和的政治路線,為歐洲政治“右轉”趨勢踩了腳剎車。
可以看到,此次法國大選,雖是國民聯盟及其前身國民陣線三度與愛麗捨宮擦肩而過,但該黨領導人的支持率卻呈持續上升趨勢。2002年法國大選中,希拉剋擊敗老勒龐時得票率高達82%,2017年馬克龍首度擊敗勒龐的得票率亦達66.1%,而此次勒龐卻在第二輪贏得了41.46%的選票,創下該黨在法國總統大選中的歷史“最佳戰績”。而極右翼勢力發展壯大並非法國獨有的現象,德國選擇黨在2017年德國議會選舉中一舉成為第三大黨,2019年意大利北方聯盟黨成為意大利在歐洲議會的第一大黨……極右翼政黨在不少歐洲國家中或挺進議會,或參與執政,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歐洲政壇持續“向右轉”,原因複雜多樣。一方面,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進程中,歐洲國家在社會財富和發展紅利分配上出現分化,過去作為社會結構中堅的產業工人和中產階級日漸衰弱。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持續影響下,歐洲各國普遍推動修訂勞工法,通過削減福利等減輕財政壓力,使得階層分化和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中下階層民眾不安全感持續上升,衝擊了二戰以來歐洲的福利國家邏輯。另一方面,近年來歐洲難民危機、暴恐問題持續加劇,民眾的不滿和擔憂日盛,傳統政客和政黨又遲遲拿不出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這種情況下,打着民族主義、本國利益優先乃至種族主義旗號的極右翼政黨,便在歐洲各國普遍興起,它們不僅喊出反移民、反歐盟、反全球化等口號,同時順應民眾“求公平”呼聲,提出擴張福利、保護勞工權益等左翼色彩的主張,贏得了不少擁躉。
將視野拉近,眼下歐洲經濟本就受疫情、通脹重壓,而俄烏衝突更導致糧食、能源、原材料等價格飆升,並直接傳導至物價和民生,一時間,經濟狀況惡化的階層生活更為困難。與此同時,俄烏衝突爆發後烏克蘭外逃難民達500餘萬,預計其中將有超過400萬人入境歐盟,他們的安置、就業等將給歐盟各國帶來數十億歐元的財政負擔,本土居民與難民之間的社會衝突恐怕也將顯著增長。在此背景下,極右政黨“接地氣”而又頗具煽動力的宣傳恐怕將更有市場。可以説,在多重挑戰下,歐洲極右翼的民意土壤正逐漸肥沃,歐盟遭遇下一波民粹進擊的可能性大幅上升。德國新聞電視台更是指出,極右翼將是歐洲2022大選年的贏家。
正如一些歐洲評論家所言,馬克龍在大選後將面臨一個分化的法國,其雖然宣稱要面對極右支持者的訴求,“做所有法國人的總統”,但他的執政勢必會受到極右翼及其背後支持者的掣肘。如果法國等國家難以在直接關係經濟民生的領域為民眾提供更多保護,歐洲在未來面臨更大的政治地震並非不可能。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