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政府緊鑼密鼓解決福島核電站存留的核廢水處理問題。但是,日本社會對核廢水處理方式尚未形成共識,特別是東北地區漁民擔心核廢水入海將對當地漁業生產造成二次危害。日本政府面臨艱難決斷。
核污水處理是福島核事故善後處理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導致大面積停電,海嘯又沖毀了自備發電機,致使福島核電站控制系統失靈,當時正在運行的3座核反應堆温度驟升引發爐心融化,核燃料與爐心金屬設施融化成大量核垃圾。
為降低反應堆温度,自事故以來東京電力公司每天向爐內注入大量冷卻水控制其温度。由於爐壁破損,加之地下水、雨水滲入,產生了大量污染性核廢水。東電公司在核電站廠區內建設了1000多座儲水罐,以臨時性儲存核廢水。目前,儲水量已達到120萬噸,並以每天140噸的數量繼續增加。預計到2022年夏季,137萬噸儲水罐將全部裝滿。這將使廢水不僅無處可存,還將影響核電站拆除工程。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7年前,日本經濟產業省、環境省開始研究核廢水處理方案,但至今無果。9月26日,新任首相菅義偉視察福島核電站時宣佈,政府將盡快制定核廢水處理方針。
今年2月份,專家委員會曾提出兩種核廢水處理方式,一是將淨化處理的核廢水蒸發排入大氣層,二是稀釋後排入大海,並認為排入大海方式現實可行。據悉,不久前日本政府已通知有關地方當局,將採取大海排放方式。有報道稱,該方案經日本原子能規劃委員會審核後,將在兩年內啓動,全部排放需要約30年時間。
這一設想在日本國內及周邊國家引發反對聲浪,尤其引發日本漁民擔憂。
雖然經過“多核素去除設備”淨化處理的核廢水可以去除大部分污染物,但無法去除融水性核元素——氚。東京電力公司提出,將稀釋後在安全標準範圍內對外排放,在排放過程中也將監測海水中氚元素濃度,隨時調節排放速度。但當地漁民稱,核電站事故已經給當地漁業生產造成了沉重打擊,目前捕魚量僅為事故前的13%,特別是福島水產品難以融入國內流通體系,上市價格明顯偏低。國際上仍有19個國家禁止進口日本東北地區的海產品或要求提供檢測證明。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稱,為了不影響福島核電站拆除工程,需要儘快對不斷增加的核廢水作出處理規劃。漁民們的擔心隨之增加,日本全國漁業合作聯合會會長岸宏稱:“如果核廢水排入大海,勢必對當地漁業生產造成影響,並對日本漁業帶來極大禍根”。因此,日本全國漁業合作聯合會要求日本政府慎重決策。該聯合會向日本農林水產省提交抗議書,明確反對海洋排放計劃。有報道稱,日本政府正在研究增加對當地漁民補貼,以彌補損失,平息不滿。但一些漁民表示只有保護海洋環境、維持漁業生產,當地社會發展才有希望。顯然,日本漁民不贊成將核廢水排入大海。(經濟日報 駐東京記者 蘇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