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禁塑令”實施4個月 這些難題怎麼破

  最嚴“禁塑令”實施4個月 這些難題怎麼破  

  科技日報記者 李 禾 

  目前我國市場上的濕巾和口罩等個人防護品,其主要成分大多是無紡布。大部分的無紡布以聚酯纖維為基材,而聚酯纖維是一種常見的塑料材料,在自然界中無法自然降解。 

  李洪亮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新合鎮黨委委員 

  白色污染治理面臨新難題。3月30日,在以“推進塑料污染綜合治理”為主題的浙江省政協民生協商論壇上,專家指出,目前塑料污染治理面臨着可降解塑料製品或其他替代產品生產缺少統一標準、替代產品供給短期存在缺口等難題。此前有調查指出,替代塑料吸管的紙質吸管存在易軟化彎曲、口感較差等問題,可降解塑料袋強度不高的問題也影響着”禁塑“效果。今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李洪亮更是指出,一次性濕巾已成為新的塑料污染源。 

  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頒佈的最新、最嚴版“禁塑令”已實施4個月。該如何加速“禁塑令”的落地,減少白色污染帶來的環境危害? 

  口罩和濕巾成白色污染新來源  

  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去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禁止生產、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 

  2020年12月1日開始,海南省在全國率先全面禁止銷售和使用10個類型的塑料膜袋、餐具等一次性塑料製品。但不少消費者反映,可降解塑料袋強度不夠,容易破裂;喝熱飲時,紙質吸管容易軟化彎曲,口感也較差。還有消費者表示,紙質吸管“有股紙漿味,飲品中的小料有時會吸不上來”。 

  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曾對杭州市部分奶茶飲品實體店提供的紙質吸管進行採樣,並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比較試驗。結果顯示,部分紙質吸管產品存在高錳酸鉀消耗量超標、耐温性能不合格的問題。其中1批次樣品在“水温60攝氏度、水容量0.5升”試驗條件下,出現了脱膠、分層現象。 

  長三角消保委聯盟發佈的《長三角禁限塑新規消費側研究報告》顯示,僅有32.5%的消費者去超市購物會自帶購物袋,56%的受訪者不願意使用紙吸管。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濕巾、口罩等防護用品使用量激增。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李洪亮提出,應加大後疫情時代一次性含塑濕巾、口罩等防護用品的污染治理。 

  “許多人不知道,我們日常使用的一次性濕巾,大多是由塑料製成,不能在大自然中降解。隨手丟棄這些含塑濕巾,會對土壤和水環境造成極大的隱患。”李洪亮解釋,目前我國市場上的濕巾和口罩等個人防護品,其主要成分大多是無紡布。大部分的無紡布以聚酯纖維為基材,而聚酯纖維是一種常見的塑料材料,在自然界中無法自然降解。 

  中國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6年,我國濕巾消費量從151.1億片增加到393億片。據前瞻數據庫預測,到2022年,我國濕巾行業產量將達到886億片。 

  李洪亮説,由於濕巾和絕大多數口罩外包裝在原料成分只標示到“無紡布”層級,公眾對濕巾等防護用品成分認識不足。調查顯示,74%受訪者並不清楚濕巾含有塑料成分。 

  白色污染對環境的危害不斷擴大  

  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為環境的“頑疾”,並且危害還在不斷擴大。據海南三亞市“無廢城市”建設研究數據顯示,塑料垃圾佔到三亞海灘垃圾類型的最大比例,其數量、重量佔比分別達到了85.4%、69.5%。防控海洋垃圾污染的重點在於防治塑料垃圾污染。 

  在陸地上產生的塑料垃圾也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來源。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説,按來源看,海洋微塑料可分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是以微小粒徑形態直接釋放到環境中的塑料顆粒,次生微塑料是進入環境中的大尺寸塑料垃圾,在紫外線、波浪等作用下逐步破碎分解形成的塑料顆粒。 

  據2019年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海洋表層水體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渤海和東海近海海域表層水體微塑料的平均密度分別為0.82個/立方米、0.25個/立方米。 

  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後再把它大規模打撈出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霍傳林強調,治理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必須從源頭減量,對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提出管理要求。推廣使用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可降解地膜等;加強回收利用和處置塑料廢棄物,禁止隨意堆放、傾倒造成塑料垃圾污染,規範廢舊漁網漁具回收處置等。 

  對於一次性含塑濕巾等防護用品,李洪亮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儘快將之列入《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名錄》,鼓勵生產、銷售不含塑濕巾,並明確濕巾外包裝標示其基材成分。“目前,不含塑、可降解的天然濕巾已經問世,使用起來更加舒適,更加環保,成本也沒有顯著增加。”李洪亮説。 

  科技創新將加快替代步伐  

  事實證明,通過實施“禁塑”和可降解塑料替代,給環境帶來的效果非常顯著。三亞市的數據顯示,上述措施將讓三亞每年降低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使用量8000噸,回收廢塑料4萬噸。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陳新指出,目前普遍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在力學性能上還比較差。不過,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通過調整原料配比和改良生產工藝,其強度是可以得到提高的,但相應的,成本也會提高,使零售價格進一步升高。 

  陳新建議,在禁止廠家繼續生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外,還應鼓勵企業轉型生產可降解塑料袋,並由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和經濟補貼。 

  科技創新也將推動可降解塑料質量的提高,加快替代步伐。全國人大代表、新鄉白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邵長金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將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和聚乳酸(PLA)等可降解材料列入核心攻關技術。設立國家專項資金,採用揭榜掛帥制,加快生物可降解材料技術裝備攻關,不僅可以降低成本,同時還可以加快壯大新產業,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聯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也表示,可降解材料行業發展還需國家加強產業引導,完善標準體系,進一步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支持力度。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25 字。

轉載請註明: 最嚴“禁塑令”實施4個月 這些難題怎麼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