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滇池寶豐濕地 採訪對象供圖
有“高原明珠“之稱的滇池是雲貴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也被譽為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
近年來,雲南昆明聚焦滇池治理保護工作,一方面全面推進城市河道整治和生態修復,一方面啓動滇池湖濱生態濕地建設,構築滇池保護綠色屏障,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
在COP15第一階段會議主會場外不遠處就是滇池,位於東岸的寶豐濕地也是COP15室外展示項目之一。昨天,本報記者乘車由新聞中心出發前往濕地一探究竟。
在那裏,消失多年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滇池金線䰾正在重新出現。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教授楊君興對媒體表示,金線䰾是滇池旗艦物種,它的“重現”説明滇池水污染治理取得了成效,這也是滇池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的一個良好起點。楊君興表示:“這個起點其實很珍貴。它告訴我們,未來滇池水變清,一部分特有的、有代表性的物種在滇池重新出現是可能的,但是還需要持續努力。從一個珍稀的保護物種,通過我們團隊的努力,能夠做到從保護到可持續利用,這條路走通了,可以説給生物多樣性保護到可持續利用提供一個很好的案例。”
類似金線䰾的案例還有很多。記者瞭解到,寶豐濕地通過植物羣落的營造和水系的修復,為整個寶豐濕地或者昆明引來了珍貴鳥類,像彩䴉、灰鶴、池鷺、白鷺等100多個品種的鳥類。
值得一提的是,滇池治理的成效也和普通民眾的積極參與分不開。
今年58歲的李雲麗就是其中平凡的一位。自上世紀末開始參與滇池垃圾打撈工作以來,她堅持這項事業已經有三十多載了。
“我以前是個漁民,從小生長在滇池邊,會撐船,也熟悉滇池。小時候,我們以捕魚為生,我和家人每年要在船上住六七個月,每天早早地出船,風大了就休息,做飯、喝水用的都是滇池水,可以説滇池養育了我們。後來滇池被污染了,我們就放下了捕魚工具,拿起網兜開始打撈滇池的垃圾。”李雲麗告訴記者,當年自己和家裏的姐妹們一起打撈,目的就是希望能給過往漁船開出一條路。
“打撈隊成立於1988年,最初只有10多名隊員。打撈隊剛成立時,滇池垃圾很多,打撈任務也重,隊伍隨之逐步壯大,打撈隊人數一度達到過六七十人。”
近年來,昆明市大力治理滇池,滇池的水生態逐步恢復,打撈隊員的工作逐步減輕,人數也減少到現在的30餘名隊員。李雲麗告訴記者,現在從滇池裏打撈的垃圾主要是死了的水草和枯枝落葉,以往市民丟棄的生活垃圾少了很多。
“今年是打撈隊成立的第33年,老的隊員走了一批,新的隊員又來了一批,有的是母親幹不動了,女兒接着幹;有的是婆婆退休,媳婦接着打撈。”李雲麗説,“只要滇池需要,我們就會一直幹下去。”
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楊碩 楊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