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彙 | “封殺”一個國家?

參考消息網3月15日報道 在俄烏爆發衝突之際,西方一方面在國家層面對俄羅斯實施大量經濟制裁(impose a raft of economic sanctions),另一方面,在商界、文化界和體育界,一場聲勢浩大的“封殺運動”也在展開。

在評論這一現象的時候,《紐約時報》有篇評論套用了一個知名句式:一個幽靈在俄羅斯遊蕩——“封殺運動”的幽靈。(A specter is haunting Russia — the specter of cancellation.)

“封殺”無處不在。在俄羅斯,迪士尼和華納兄弟影業停發新片,麥當勞和星巴克關停門店。在美國,超市下架伏特加酒,大都會歌劇院也與它最受讚譽的女高音(the most acclaimed soprano)分道揚鑣。更有甚者,國際愛貓聯盟也宣佈禁止來自俄羅斯的貓——或俄羅斯品種的貓——參加國際比賽。就在短短半個月之內,俄羅斯的一切似乎都成了西方社會眼中的“賤民”(pariah)。

封殺文化(cancel culture,也譯作“抵制文化”)是伴隨網絡媒體興盛而產生的一種現象。

現在,西方社會似乎要“封殺”一個國家?隨着俄烏衝突持續,封殺行動也愈演愈烈。前幾天在英國,卡迪夫愛樂樂團取消了原定於當天演出的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這一決定甚至在英美都招致大量奚落(ridicule)。

美國《理性》月刊的主編髮帖説:“諷刺的是,柴可夫斯基是最早且罕見的迴避(eschew)俄羅斯民族主義並將自己的音樂與西方融合起來的作曲家之一。還有,他一個多世紀前就去世了啊!”(朱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74 字。

轉載請註明: 雙語彙 | “封殺”一個國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