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家底有了新變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等
圖表來源:人民日報客户端
5月11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20年,全國人口達到14.1億人,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8%,我國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全國人口是指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
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人口總量會保持在14億人以上。”寧吉喆表示。
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近70%
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我國開展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佈等方面情況,為完善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準確統計信息支持。
從城鄉結構看,我國人口流動活躍,城鎮化率持續提高。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佔63.89%,十年間,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36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14.21個百分點,比上一個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個百分點。
“我國人口流動依然活躍,人口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寧吉喆介紹,居住地與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現象已相當普遍,2020年我國人户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約佔總人口的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近70%。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羣等主要城市羣的人口增長迅速,集聚度加大。“加快實施促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顯成效。”
從性別結構看,男女比例持續改善。我國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佔51.24%;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佔48.76%。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與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從年齡結構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我國0至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佔17.95%;15至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佔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
“我國少兒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寧吉喆説。
人口普查反映人口結構變化,也體現人口質量提高。
“七普”顯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775.0200萬人,與第六次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90.6373萬人。“受教育狀況的持續改善,反映了十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寧吉喆説。
60歲及以上人口占18.70%,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
在“七普”數據中,年齡結構備受關注。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並呈現四大特點。
老年人口規模龐大。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人。16個省份的65歲及以上人口超500萬人,其中有6個省份的老年人口超過1000萬人。
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2010年至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個百分點。上升幅度分別提高了2.51和2.72個百分點。
老齡化水平城鄉差異明顯。從全國看,鄉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23.81%、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個百分點。
老年人口質量不斷提高。十年來,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也在持續提高。2020年,80歲及以上人口有3580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54%,比2010年提高了0.98個百分點。
人口增速放緩也是公眾關心的問題。過去十年間,我國人口年均增長率是0.53%,較前一個十年下降了0.04個百分點。寧吉喆分析,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的持續下降,人們生育時間的推遲,以及生育養育成本的提高,都導致出生人口規模有所收緊。
“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結果,也是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寧吉喆説,儘管人口年均增長率略有下降,但增長規模基本持平,主要是三方面因素髮揮作用:第一,人口基數大,目前育齡婦女還有3億多人,每年能夠保持1000多萬的出生人口規模;第二,生育政策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出生人口的數量快速回升,2020年我國0至14歲少兒人口數量佔比較2010年上升了1.35個百分點;第三,人口的預期壽命持續提高,使得我國年度死亡人口一直少於出生人口。
寧吉喆表示,從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變化的趨勢看,今後的人口增速將繼續放緩。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人口總量會保持在14億人以上。
勞動力人口資源仍然充沛,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
“七普”顯示,我國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儘管比2010年減少了4000多萬人,但勞動力人口資源仍然充沛。
“中國勞動力資源的絕對量依然較大,就業壓力總體依然不小。”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表示,隨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解決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將成為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從質量上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0.75年,比2010年提高了1.08年。其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達到了3.85億人,佔比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達到了23.61%,也比2010年提高了11.27個百分點。
“隨着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人口資源的優勢將得到有效發揮,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曾玉平説。
東北地區人口減少,但經濟發展韌性仍在,潛力很大
從地區分佈看,東北地區總人口9851萬人,接近1億人,規模依然較大,但比十年前減少了1101萬人。東北地區在總人口的佔比為6.98%。與2010年相比下降1.20個百分點,在各地區中降幅最大。東北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提高了7.26個百分點,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東北地區人口的減少,受到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東北冬季相對漫長且寒冷,一些東北人口向比較温暖的南方遷移流動,這也是全球許多國家人口遷移流動的趨勢性特徵,歐洲、美國都有這種現象。”寧吉喆説,東北地區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的攻堅期,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省份多樣化的發展機會和就業前景,對其他地區包括東北地區的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
辯證看待東北地區人口變化。東北地區人才儲備豐富,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6.75%,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6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當前東北經濟發展的韌性仍在,潛力很大。東北地區在科技人才、現代農業、裝備製造、交通設施等方面基礎較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萬人,糧食產量佔全國1/5還要多。”寧吉喆説,中央高度重視東北振興發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人才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為東北地區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創新營造良好環境,新一輪振興計劃在着力調整結構的同時,也必將帶來人口發展的新變化。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