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子看海外:我的留德掠影

時光荏苒,德國留學生活已接近尾聲。景色如梭,列車飛馳駛入記憶深處,過往片段歷歷在目:

那是初到德國,因坐錯火車,我慌亂地用當時並不熟練的德語找人問路;那是準備考試,挑燈夜戰通宵複習,到了週末也是獨自泡在研究所裏趕實驗進度;那是課餘兼職,在酒館凌晨打烊後,一路狂奔趕上最後一趟回家的公交車;那是學聯活動,為保障學校春晚能夠順利舉辦,在學校與市政廳間奔走遊説聯絡;那是旅行途中,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大開眼界,被面前琳琅滿目的藝術珍品所深深震撼……

回憶如斯,此刻的我慶幸自己最初毅然的決心、中途咬牙的堅持,如此這般,才有了現在飽滿的收穫。

親切的馬庫斯與嚴謹的沃爾克

在學習上,德國人很嚴格,考試也的確難度很高。語言能力無法在短時間內彌補,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自學。大學課堂上,強調即時輸出和各抒己見,教授們喜歡拋出各種問題,學生可以隨時就正在講授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國內課堂相比,這裏的學生思維發散度更高,也敢於挑戰權威,這值得我學習。

考試期間,我連走路都特別小心,生怕一顛就把知識點“抖忘了”。在這樣高強度的學業環境下,學會合理排解焦慮情緒很重要。我身邊的朋友,因學習壓力大而焦躁甚至抑鬱的情況時有發生。

能順利完成學業,我要感謝兩位“引路人”。

一位,是我兼職工作的老闆馬庫斯。他是個非常傳統的德國人,做事嚴謹、做人自律。憑自己的一雙手,把擁有60年曆史的小酒館打理得井井有條,客人絡繹不絕。“能自己動手絕不麻煩別人”是馬庫斯的人生信條,別墅搭建與酒館裝修,全出自他一人之手。同時,馬庫斯將工作與生活劃分得非常明確,他今年已有60歲,但每逢假期,無論是山林騎行還是高山滑雪、海邊衝浪,樣樣都少不了他,身板比年輕人還要壯實。馬庫斯總是很關心我,經常邀請我去家裏做客。就這樣,我也成了他了解中國的窗口,每次有新聞提到中國,他都會來問我。他給了我親人般的關懷,我也因此親切地稱他為我在德國的“父親”。

另一位,是我的學術科研導師沃爾克教授,科研幾乎是他生活的全部。沃爾克教授一天只睡4個小時,其餘時間不是在做學術就是在尋求科研合作。只要週末我去研究所加班,準能看見他忙碌的身影。偶爾在公交車上遇見他,也總會被問到我最近的研究進展,公交車也會成為他幫我解疑釋惑的場所。沃爾克説:“唯一的目標就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這也幾乎是他的人生信條,並以此言傳身教,影響更多的學生。他讓我懂得,做每一件事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實事求是地以正確的方式去完成,做科研容不得半點馬虎。

學聯工作充實留學生活

課堂之外,我喜歡去森林徒步。與友人散步、聊天,還能交流思想、分享文化,這也是非常德式的休閒方式。在德國,飲食習慣與國內差別很大,雖然品種繁多的啤酒能為炎炎夏日帶來一分清涼,但麪包與香腸卻並不能常常滿足我的味蕾。於是,精心挑選食材、練就一手好廚藝便成了我的“日常娛樂”。假期時,我也會去歐洲其他國家轉一轉,遊山玩水感受文化,不僅放鬆心情,更能開拓視野。

學聯工作,也是我留德生活裏的濃重一筆。起初只想建個社團,幫助初來乍到的中國學生迅速適應當地生活,於是,薩爾州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應運而生。隨着人數的增加,學聯逐漸獲得了更多信賴,大家有問題都會在學聯微信羣裏諮詢。學聯也積極舉辦有中國特色的活動,在豐富中國留學生課餘生活的同時,也讓更多外國人瞭解中國文化。學聯舉辦的春晚很受歡迎,有近800人蔘加,其中外國觀眾過半,這也充分體現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與認可。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們還積極配合中國駐德大使館的工作,團結當地中國學生學者科學防疫。目前,學聯已為當地超過400名中國留學生成功發放了4批“健康包”,所在地區的中國學生“零感染”。

學聯工作不僅鍛鍊了我的組織能力,也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國的日益強盛,中國文化正在穩步走向世界,這使得華人在海外的榮譽感愈發強烈。我們是幸運的,搭乘着祖國飛速發展的列車,享受着科技進步,自由地選擇感興趣的學習領域。我要努力學習,為祖國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劉 楊)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2月10日 第08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5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外學子看海外:我的留德掠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