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組織二十年政治合作:回眸與前瞻

  中國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鄧浩

  經歷二十載風雨磨礪,上合組織探索出一條順應時代潮流、契合本地區實際需要、符合成員國根本利益的合作之路,成為歐亞地區的“穩定器”,樹立起負責任新型國際組織的良好形象。上合組織的成功經驗集中體現在提出並踐行了“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彰顯政治合作在上合組織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十年來,政治合作一直是上合組織合作的重中之重,決定着上合組織的大政方針,堪稱上合組織的“頂層設計”,為上合組織發展發揮了領航定向作用。

  上合組織二十年政治合作取得四大進展:

  一是提出並踐行先進理念。上合組織成立之初即推出了“上海精神”,為成員國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於冷戰時期的相處合作之道。在此基礎上,以“上海精神”為核心的新理念不斷推出,從倡導新安全觀,到提出“和諧地區”理念;從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提出以“新五觀”“四個典範”“四個共同體”為內涵的構建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倡議,上合組織一直保持與時俱進的先進理念,確保上合組織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是建立並完善政治合作制度。制定出台了《上合組織憲章》《上合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兩部堪稱上合組織“憲法”的基礎性、綱領性文件,為上合組織政治合作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頒佈了《上合組織至2025年發展戰略》,對上合組織合作進行了方向性和戰略性的規劃。

  三是積極推進對外合作。2017年完成了首次擴員,建立了由8個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6個對話夥伴組成的上合大家庭,開啓中亞和南亞兩大區域融合發展新徵程。

  四是有效參與全球治理。及時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發出上合聲音,不斷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的能見度。加強與聯合國等國際和地區國際組織的聯繫與合作,建立起立體多元的夥伴關係網絡。

  推進上合組織政治合作四大動因:

  第一,“上海五國”提供了理念和經驗借鑑。“上海五國”是上合組織前身,支撐上合組織的重要理念“上海精神”、新安全觀即來源於“上海五國”的合作經驗。上合組織的不少重要機制,如外長會議、國防部長會議、內務部長、邊防部門領導人會議等機制就是從“上海五國”的相應會晤機制繼承發展而來。

  第二,中俄緊密協作提供強大動力。中俄關系為上合組織合作發揮了引領示範作用。上合組織秉持的著名的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原則最初是從總結中俄關系歷史經驗和教訓得出的結論。2001年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上合組織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提供了重要的先行示範。中俄是上合組織合作的共同推動者。上合組織“和平使命”聯合反恐軍演始於中俄兩國的雙邊演習,是中俄積極共推的產物。中俄加強在全球戰略穩定和國際秩序問題上的合作,有力地推動了上合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進程。

  第三,成員國關係不斷升級增添助力。二十年來,中俄關系從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升級到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繼而再升級到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國與中亞成員國關係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這都為上合組織政治合作創造了良好氛圍。

  第四,外部形勢變化產生倒逼效應。北約東擴、“三股勢力”、顏色革命、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等形勢劇變對上合組織發展產生了強大的倒逼效應,促使成員國加速團結協作。

  未來上合組織政治合作三大任務:

  未來,上合組織政治合作應着力推動加強上合組織的合作機制,為此,必須實施三大任務。

  一是要強化認同。積極塑造和培育以“上海精神”為核心的“上合意識”,強化集體認同。

  二是要錨定方向。加強戰略溝通,凝聚最大共識,確立構建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為組織共同目標。

  三是要提高效率。對成員國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作出更加明確、清晰界定;建立文件監督落實工作機制、爭端解決機制等;認真總結首次擴員經驗,進一步完善擴員制度,確立更加嚴格、規範、長期、可操作的擴員制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9 字。

轉載請註明: 上合組織二十年政治合作:回眸與前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