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能勿勞乎?”

“愛之,能勿勞乎?”

——檢察公益訴訟助力長城保護

系列報道採訪札記

系列採訪雖已結束,一幅幅具象的長城片段猶然常在眼前浮現——

在河西,挺拔筆直的夯土長城古樸雄渾,但牆體和烽堡上,農牧民為通行或避雨開挖的洞穴也時常出現;

在陝北,有氣勢恢弘的“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也有普通人難以辨識的秦代墩台、因地基損毀而塌掉一半的明代敵樓;

在河北,有逶迤壯麗的金山嶺等長城“名段”,而隨處可見的信手塗鴉則令人蹙眉……

“愛之,能勿勞乎?”

甘肅河西長城

“愛之,能勿勞乎?”

河北金山嶺長城

作為世界上體量、規模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產,萬里長城亟需保護,而保護中的一些問題也發人深思。

如果我們把沿線農牧民生活、生產對長城的干擾稱為“傳統型破壞”,那麼,當地羣眾與長城已親密相伴了千百年,我們制止、處罰和修復此類破壞,如何在強化“保護距離”的同時,又能讓人與長城更加和諧地共生?這顯然是個複雜、細膩而又很帶人情味兒的工作。

面對工礦、基建等“現代型破壞”,長城顯得尤為脆弱。這時候,為確保有關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不打折扣地落地落實,就需要保護工作拿出足夠的剛性來。

遊客、驢友們對長城的不當侵擾,往往頗具“後現代色彩”。對於這些行為人,如何雙管齊下,將宣傳教育和懲治有機結合,也考驗着長城保護者的力量、智慧和耐心。

“愛之,能勿勞乎?”

“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

“愛之,能勿勞乎?”

陝西榆林秦代烽火台遺址和破損的明代敵樓

記者看到,上面三種類型的破壞,都在檢察公益訴訟工作中有鮮明體現。長城沿線的檢察官們,充分發揮政治智慧、法律智慧、檢察智慧,堅決秉持雙贏多贏共贏理念,在長城保護領域填寫了一份不俗的答卷——

勤勤懇懇的努力: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除了常規的法律程序操作,往往還得進行大量勘驗取證、檔案查詢、評估鑑定等調查核實工作,更需要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獲取理解、認可和支持,形成治理合力。

實實在在的成績:大到違建工礦的治理,小到雞欄羊圈的拆除,長城保護檢察公益訴訟案件,一案有一案之結果,辦案成效就擺在這兒,看得見、摸得着。

真真正正的合力:檢察公益訴訟是督促之訴,也是協同之訴。如今,長城沿線的文保等行政部門,對檢察公益訴訟早已邁過了從陌生到熟悉的門檻。檢察官的參與讓他們看到了真實的助力,增強了更好保護長城的信心。

“愛之,能勿勞乎?”

建在長城邊上的廠房

近年來,隨着長城保護越來越受中央重視和社會各界關注,越來越多的力量正在加速匯入這項宏偉事業。這裏面,檢察公益訴訟作為新來者,為這個“朋友圈”注入了一股新鮮活力:它是一台助推器,以司法的力量,快速推動解決了一些久拖的難題。如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元寶山區檢察院的介入,讓涉訴十幾年的違建通信基站幾個月內就得以拆除。它還是一種催化劑,讓“小夥伴們”合作更加融洽,從而迸發出更大的文保能量。如甘肅省檢察院的檢察建議,順利促成了武威、定西等地長城保護體系快速“升級”。檢察公益訴訟能產生如此這般的“理化效應”,一在其獨特的制度優勢,二是因為長城的魅力,大家都愛它,就不可能不歡迎一切守護它的力量。幾個月的耳濡目染讓記者相信,在助力長城保護這片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大有可為。

當然,隨着工作的深入,一些制約性因素也正引起檢察人的思考。例如,怎樣強化人員和技術、機制等保障,讓這項辦案成本高、難度大的工作不但能“短促突擊式”發力,還能走向長期化、常態化;又如,如何推動立法完善,讓這項工作有更明確、清晰、權威的法律依據,等等。

採訪中記者還看到,除了行政、司法等機關,研究院、保護中心、高校等組織,在民間,長城保護的力量也在逐漸成長和匯聚。如陝北榆林的長城保護志願者協會,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志願活動的發動和組織;如騰訊公司,正在發揮其自身優勢,致力於點燃青少年心中的長城情懷、為長城修復提供數字技術支持等工作……

“愛之,能勿勞乎?”

2021年9月14日,《檢察日報》記者柴春元(中)和張哲(右)在甘肅省嘉峪關市大紅泉堡採訪當事人老安(左)

古人云:“愛之,能勿勞乎?”保護長城,是一種力量凝聚,更是一種精神凝聚。

期待檢察公益訴訟在此偉業中再接再厲、行穩致遠。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柴春元 圖片:柴春元 郭中興 南茂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6 字。

轉載請註明: “愛之,能勿勞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