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與熱鬧生動、琳琅滿目的展館不一樣,第四屆進博會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區域很安靜——一間間會議大廳格局佈置相似:演講台、大屏幕、簡潔的坐席;關起門來各自獨立,專家們圍繞各自感興趣的話題演講,即便是圓桌交流,也彬彬有禮,絕無喧譁。
安靜的虹橋論壇自設立起,一直被視為進博會的重頭戲之一。為什麼呢?
從11月5日到6日,大江東工作室穿梭於虹橋論壇多個分論壇會場,從眾説紛紜中,漸漸聽到屬於這一屆進博會的同一種基調和聲音。
中國啓動新徵程,開放、合作
本屆虹橋論壇的整體主題是“百年變局下的世界經濟: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合作”,包括一場特別設立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二十週年:互利共贏 共創未來”高層論壇、12場分論壇和1場報告發布暨國際研討會。
“中國現代化與世界新機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金融合作與開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消費新趨勢”“數字經濟塑造世界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綠色發展與全球經貿新格局”“知識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優化”“合作促發展:全球農業貿易與鄉村振興”“全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新理念、新動能”……
粗看這些分論壇主題,似乎各彈各調,仔細傾聽,卻分明看出中國探索更大力度推進更高水平開放、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積極努力,以及國際組織、專家學者與企業對於中國在新起點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所帶來的經濟新機遇的熱切回應。
第四屆進博會,恰逢“十四五”開局,中國開啓新徵程。有意思的是,不少老外都在發言中提及中國的“十四五”、“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被寫入中國‘十四五’發展規劃。國內國際雙循環,為外商投資提供了方向。正如‘一帶一路’倡議一樣,我們期待和中國一起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合作。”在有40多個國家近200名中外嘉賓線上線下參會的“中國現代化與世界新機遇”分論壇,埃及前總理埃薩姆•謝拉夫説。
拉美駐華使團團長、烏拉圭駐華大使費爾南多•盧格里斯致辭稱,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是和中國相距最遠的地方之一,卻因中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受益良多,特別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們正嘗試理解中國提出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從中尋求合作共贏機遇。”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消費新趨勢”分論壇上,不論是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提及的2020年已達39.2萬億元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是上海市副市長宗明描述的上海力爭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美譽度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都讓與會代表興奮讚歎。參加論壇的歐萊雅北亞區總裁兼中國首席執行官費博瑞説,如今,歐萊雅有許多創新靈感源自中國、走向世界:“中國的新發展格局有助於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帶到中國來。而中國的創新也不僅是為自己,更是為世界。”
中國的開放激活了世界經濟的一池春水,在百年變局和全球疫情陰影下,讓開放的春風温暖世界,絕非虛話。
中國的綠色發展和雙碳目標,或能激起世界經濟“一池春水”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宣佈將採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鄭重承諾,讓綠色低碳發展成為本屆進博會展示和交易熱點,也是虹橋論壇熱門話題。
11月5日的“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綠色發展與全球經貿新格局”分論壇,與會嘉賓全程探討綠色機遇和挑戰,展望未來經貿發展新圖景。“綠色金融助力可持續發展”分論壇,既討論金融如何服務綠色產業發展,促進幫助石油化工等傳統行業綠色轉型,也研究金融機構面臨的環境和氣候風險,打造“綠色金融”體系。
更多論壇看似與“雙碳”無關,一樣討論綠色發展議題。虹橋論壇首次設置農業分論壇:合作促發展:全球農業貿易與鄉村振興。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在主旨演講中指出,全球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着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綠色轉型等共性挑戰,需要加強糧食安全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開展糧食減損研發交流;加強綠色發展合作,擴大低碳生產、耕地保護、農村環境等領域交流;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推進前沿科技聯合攻關和應用;加強政策和人文交流,促進鄉村發展理念和模式互鑑,保護傳承農業文化。
“智啓新時代:智能科技與產業合作”分論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幹事李勇表示:“數字創新和智能技術具有巨大變革潛能,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因為它可以提高工業生產率,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和推動向綠色經濟轉型。”
“我們需要探索一種可再生的經濟模式,讓經濟增長不再依賴過量有效資源消耗。僅靠市場驅動遠遠不夠,還需要有強烈的政治意願。”國際貿易中心執行主任帕梅拉•科克-漢密爾頓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綠色發展與全球經貿新格局”分論壇發言時認為,各國政府必須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努力,從機制、法規等方面幫助企業更好向綠色商業模式轉變。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通在“綠色金融助力可持續發展”分論壇提到,上海在引領綠色金融發展上具有巨大優勢,面向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全國碳排放交易,包括金融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聯動發展;加快恢復綠色金融對外開放,鼓勵投資境內綠色金融產品,支持境外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組織發行綠色債券;結合城市數字化轉型,完善綠色金融信用體系;積極促進產融對接,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跨國企業們從中國作出的“雙碳”承諾和綠色發展實踐中,敏鋭捕捉到的中國市場藴藏的新商機,並即刻化為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的行動。
“我們能夠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綠色發展。”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舉例説,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強化對各模塊的追蹤溯源,知道哪些情況下可能實現降碳減排。
工業軟件領域的領先企業達索系統,在進博會第一天與中南建築設計院、中建材凱盛科技集團等合作伙伴共同發起“碳中和與可持續發展‘8849’生態圈”,利用數字孿生,把光伏玻璃、光伏發電等新材料和新技術與建築結合起來,探索數字化轉型賦能雙碳目標的實現。達索系統全球執行副總裁羅熙文透露,展台當天就接待了來自重慶、長春、青島等多個城市的政府代表團,為了建設智慧城市、實現城市轉型而尋求合作。
第四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的部分分論壇場景。 圖片均為姜泓冰攝
也是綠色發展:營商環境優化,身處中國市場方有深切體會
與改善自然環境的雙碳戰略相比,中國在人文社會領域的“綠色發展”——持續擴大開放、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行動,在論壇上一再被稱道。
“我們可以從中國的“十四五”規劃中,看到哪些行業將實現轉型,也深切感受到各地政府對外資企業的歡迎,沒有看到太多限制,投資渠道非常暢通。中國各行各業都強調以創新技術應用賦能,這對外資企業是很好的契機。”羅熙文這樣説。
在國際發展法律組織總幹事簡•比格看來,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法律政策對全球發展和全球貿易至關重要。“我們要有一個有效的貿易和投資框架,為氣候友好型技術提供便利。”
今年,也是虹橋論壇首次設置“知識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優化”分論壇。論壇圍繞“知識產權保護對推動創新、增進國際貿易投資和優化營商環境的作用”“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新趨勢和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新實踐”等議題,100多位代表為推動建設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出謀劃策。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高燕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排名連續九年穩步上升,由2013年的35位提升到第12位,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排名,也從2017年第78位躍升到2020年的第31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副主任提到,2020年下半年,中心受國務院委託,對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貫徹落實開展第三方評估,實地調研了全國9個省的18座城市,得出結論,經過多年持續不懈的努力,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取得顯著成效,有力促進了營商環境的優化。企業的突出感受是,知識產權的註冊授權審查效率明顯提高、快速協同保護機制普遍建立、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不斷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取得進展、系列執法專項行動持續開展等。
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看來,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國政府對全民身心健康的重視,為全球抗擊疫情和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作出的積極貢獻,也是“綠色發展”和“營商環境優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他在“全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新理念、新動能”分論壇視頻致辭稱,有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93%的人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74%的受訪者因疫情改變了生命觀。“只有保證全民健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才能取得健康與經濟之間的優質循環。”
歐洲老齡化跨學科委員會主席讓-皮埃爾•米歇爾表示,促進全民健康對於全球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至關重要。加大健康投資,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會給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