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局遭遇能源困境

  2016年民進黨宣佈推動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為能源發展方向,謀求在2025年建構“燃氣50%、燃煤27%、再生能源20%、核電1%、其他2%”的發電結構。但是,蔡英文當局的能源政策多服務於其“政治目標”,無助於改善台灣能源困境,島內電力系統脆弱性持續凸顯。島內長期政治惡鬥導致能源議題“政治化”,能源政策制定偏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正常軌道,綁樁選舉,加深社會分裂。

  再生能源發展挑戰多

  據台灣能源主管部門統計,再生能源佔台灣電力供給比重由2016年的4.82%增至2020年的5.47%,遠低於原定2020年9%的佔比目標,這反映出蔡英文當局推動能源轉型以來,再生能源發展明顯落後,面臨多重挑戰。

  其一,普及推廣不力。再生能源推廣涉及土地、運輸、儲存、產業等多重因素。太陽光電面臨土地不易整合、電網容量不足等問題;風力發電面臨漁業協商、生態保護及噪聲等問題。此外,島內新能源汽車、綠色公共交通等產業發展滯後,也影響着再生能源產業鏈的塑造拓展與韌性提升。

  其二,發電限制條件多。再生能源受到天氣、季節、日夜的影響,發電不穩定且配合調度難度高。河流逢枯水期,慣常水力電廠的發電量就會大幅降低;風力發電更是“靠天吃飯”,風太小發不了電,颱風來了則需停止運轉。同時,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不易預測性是再生能源併網與電力調度的最大挑戰。如出現大量且集中的再生能源發電併入電網,會對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轉產生衝擊,造成輸電系統壅塞、系統頻率及區域電壓變動加劇,影響供電可靠性。

  其三,產業本土化挑戰大。台灣離岸風電產業起步較晚,本土產業鏈不成熟,缺乏巨型風力機及自主風電系統維修技術,同時融資、保險、法律保障等配套不足。蔡英文當局要求外商採用台灣制風機及相關零件,引發歐洲風電大廠不滿,歐盟官方多次提出抗議。此外,躉購費率調降引發業者不滿。2018年蔡英文當局試圖大幅調降躉購費率,沃旭能源等業者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反對。

  碳減排壓力大

  蔡英文當局為拓展“國際空間”、嵌入全球低碳供應鏈,積極推動減碳,但成效有限,這與其經濟戰略和碳減排制度設計缺失高度相關。

  一方面,經濟發展戰略與碳減排背道而馳。根據台灣環境主管部門統計,當前台灣二氧化碳排放大户主要為製造業龍頭廠商,若蔡英文當局強力推進碳減排,勢必衝擊相關產業發展。同時,蔡英文當局實施“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吸引製造業迴流島內,發展半導體等高耗能產業,進一步加劇島內的能源困境及減碳難度。

  另一方面,碳減排制度設計流於形式。蔡英文當局制定碳減排計劃缺乏前瞻性,多為被動應對,且未形成集中高效的管理機制,碳定價機制建立遙遙無期。

  突發大停電將成常態

  蔡英文當局在缺乏有效評估的基礎上,欲完全放棄核能發電,大幅減少燃煤機組,用燃氣發電及再生能源替代,基載電力面臨不足。一方面,再生能源發電規模較小且儲能、傳輸等相關技術不成熟,難當基載電力。另一方面,島內目前的天然氣儲槽容量是15天、安全儲量7天,而每年7月至9月為台灣的颱風季和夏季用電高峯期,若連續遭遇極端天氣,運輸船無法靠岸或離岸,島內天然氣存量將出現不足。

  基載電力長期不足將導致備用容量率持續較低。一般而言,備用容量率越高,電力系統供電可靠度就越高。目前,台灣地區核准的備用容量率僅為15%,作為孤島電力系統的台灣,夏季用電高峯期間備用容量率長期不足10%,其斷電風險性陡升。2017年“8·15”、2021年“5·13”及“5·17”三次大停電都在發電機組出現故障或檢修期間。備用容量率嚴重不足,導致大範圍斷電,給島內民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巨大損失。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王子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7 字。

轉載請註明: 台灣當局遭遇能源困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