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被土耳其認定為“毒品”的檳榔,為何在我國還能每年狂賣百億?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中華口腔醫學會會長  俞光巖  湖南省口腔醫學會副會長、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主任  蔣燦華

本報記者  高  陽  李珍玉       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本報駐美國、丹麥特約記者  張東秀  荷  芃

近日,關於檳榔的話題再次登上熱搜。8月12日,中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館發文稱,多名中國公民因入境土耳其時攜帶檳榔被捕,因為根據土耳其法律,檳榔中所含檳榔鹼具有致幻性,被認定為毒品。因含有強致癌物,國外很多國家都明令禁止銷售和進口檳榔,但在我國,某些地區卻將檳榔當作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檳榔廣告也時常入駐一些綜藝節目。這種行為似乎已經背離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衷。專家表示,應明令禁止對檳榔進行促銷和誘導消費的廣告,對生產、加工、銷售檳榔企業進行嚴格限制,地方政府要從源頭抓起檳榔產銷。

國外嚴管檳榔產銷

土耳其國內雖然並不種植和生產檳榔,但檳榔的危害卻被人們所熟知。在土耳其,檳榔被列為“毒品”,並禁止外國遊客將其帶入土耳其境內,否則將對攜帶者予以拘捕。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等國家,雖未定為“毒品”,但對檳榔的銷售或進口有嚴格限制。

在美國,雖説法律上沒有直接禁止檳榔,但美國農業部早已強制禁止進口檳榔。美國國內購買檳榔也不是很方便,一般超市很難找到,只有在一些亞洲人開設的超市或是在購物網站(如亞馬遜、Ebay)上才能買到。而且,美國明令禁止檳榔跨州銷售。近些年,因為食用檳榔導致的口腔疾病、患癌率不斷升高,美國衞生與公共服務部呼籲,希望立法者考慮在聯邦和州層面進一步監管檳榔產品。

加拿大早在1989年就將所有形式的檳榔歸類為危害健康的食物之一。1991 年 10 月,加拿大政府在確認檳榔和食道癌有直接關係後,禁止了檳榔產品的商業進口。 加拿大衞生部發言人瑪麗安·金德曾表態説:“檳榔可供個人食用,但不能用來零售或交易。”

在澳大利亞,檳榔鹼被列為第四級毒品、處方箋用藥,同時禁止運輸檳榔進入澳大利亞。

歐洲很多國家認為檳榔是世界上僅次於尼古丁、酒精和咖啡因的第四大最常見精神活性物質。因含有藥理活性物質,並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挪威的進口貨物清單上,檳榔被列為禁止私人進口的草藥之一。2014 年 2 月,歐盟委員會針對檳榔葉發佈了一項臨時禁令,禁止歐盟成員國從孟加拉國進口檳榔葉,同時對印度和泰國的檳榔葉進行嚴密審核。

檳榔是棕櫚科常綠喬木,主要生長於東南亞、亞洲熱帶地區、東非及歐洲部分地區。其中,印度、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均是檳榔的主要生產國家。印度是全球檳榔消耗最大的國家,該國口腔癌發病率居世界之冠。現在,印度多地意識到檳榔的危害,紛紛立法禁止檳榔生產銷售,一些地區雖有檳榔產品銷售,但要求必須標明“檳榔有害健康”的警示語。巴布亞新幾內亞大約2/3的人嚼食檳榔,該國口腔癌患病率高居全球第二,現在也宣佈全面禁止檳榔生產、銷售、使用,違者處以鉅額罰款或監禁。

國內檳榔向千億市場邁進

在我國,95%以上的檳榔鮮果產自海南,海南也曾是全球最大的檳榔原產地。2000年,海南檳榔種植面積僅為2萬多平方公頃,年產量為3萬多噸,到2016年末,檳榔種植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產量超過23萬噸。檳榔已成海南230多萬農民的“致富樹”,在每年採摘季,僅靠採摘,一人就可獲得五六萬元的收入。

檳榔的加工“基地”主要在湖南。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全國檳榔產業年產值達400億元,其中湖南佔了3/4,年產值達300億元。僅僅十幾年,湖南檳榔業從街頭小手工業作坊飛速擴大到了擁有幾十萬員工、上百億元年產值的多家現代化大型企業,創造了中國“食品”業迅速發展的神話。湖南檳榔在全國的消費人羣也正以每年20%的速度飛快遞增,短短十幾年從幾萬人增加到幾千萬人。一些地方政府還把檳榔業當作龍頭產業予以扶持,提出力爭檳榔產業銷售收入“三年實現300億元,五年實現500億元”的目標。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檳榔產業全產業鏈產值規模已超過700億元,檳榔業正向着千億市場邁進,並從原來湖南、廣東等南方市場逐漸蔓延到了河南、陝西、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區。再加上檳榔的營銷方式“改頭換面”,一些主打高端養生的“枸杞檳榔”,以年輕化、技術改良為噱頭的“葡萄乾檳榔”“紅棗檳榔”等,吸引着更多的消費者。

湖南省口腔醫學會副會長、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主任蔣燦華説:“由於歷史原因,我國檳榔產業鏈已形成了‘種植在海南、深加工在湖南’的局面。無論是在街邊小賣店,還是大型商超,都能看到檳榔貨架,湖南等地吃檳榔成風。喜食檳榔者覺得它風味刺激、口感獨特,還有點上頭。而伴隨龐大市場而來的,還有口腔癌患病人數不斷增加。”

10個口腔癌,9個嚼檳榔

在醫學界,有“10個口腔癌,9個嚼檳榔”的説法。中華口腔醫學會會長俞光巖介紹,從物理特性看,檳榔是比較粗的硬纖維,咀嚼後會對口腔黏膜組織造成物理性損傷,牙齒磨損也很厲害,長期咀嚼檳榔者有的牙冠被磨掉一半,影響咀嚼功能,並造成牙頜系統、顳下頜關節等一系列口腔疾病。從化學成分看,檳榔含有檳榔鹼、檳榔次鹼。2003年,世界衞生組織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將檳榔果、含煙草的檳榔嚼塊、不含煙草的檳榔嚼塊列為一級致癌物,一定劑量下長期接觸便可致癌。2017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將檳榔果列入致癌物清單。

具體來説,檳榔鹼等物質會促使過量的膠原纖維堆積,形成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口腔黏膜顏色變白、組織變硬,進而張口受限,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66%的咀嚼檳榔者患有口腔黏膜病變,其中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佔7%,白斑佔3.9%,扁平苔蘚佔5.2%,而普通人口腔黏膜病變僅為1.5%。黏膜下纖維性變屬於潛在惡性病變,即俗稱的“癌前病變”,部分患者可能演變成口腔癌,危及生命。咀嚼檳榔還會傷及食道和胃,使食道癌和胃癌發病幾率增高。

蔣燦華補充説,檳榔雖然是我國四大南藥之一,具有殺菌、消食、驅蟲等功效,但它像煙草、毒品一樣有成癮性,一旦不食用,就會出現戒斷反應。另外,在世界各國消費的主要是檳榔鮮果,而在國內,其深加工食品特別多。在加工中有個“點滷水”環節,因缺乏製作標準,存在一些“暗箱操作”,甚至可能加入生石灰、桂子油、麻黃素等違禁成分,再度加劇口腔黏膜病變。

“在我們病房,從二十來歲到七八十歲的口腔癌患者中,有吃檳榔習慣的佔到了80%~90%。”蔣燦華説,一旦患上口腔癌,預後非常差,很多患者的腫瘤已經遍佈口腔、頜面,甚至侵入腦部,手術難度極大,危險性很高。即便有手術機會,整體醫療負擔也很重,一位晚期的口腔癌患者,如果要接受放化療,保守估計需要20萬以上。手術即使成功,複發性也比較高,患者面部還會留下巨大明顯的疤痕,成為“割臉人”,影響生活和社交。

不論個人、家庭還是國家,健康是第一位的

在我國,廈門是最早對檳榔進行地方監管的城市,早在1996年就禁止在廈門市生產、銷售檳榔。今年,廣州也開展了對檳榔廣告的清理工作,3月18日,全市媒體、户外廣告均已停止發佈檳榔廣告,另外還加強了檳榔廣告的日常監測,從源頭上管控檳榔廣告的發佈活動。

2019年3月8日,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下發《關於停止廣告宣傳的通知》,要求協會成員單位從3月7日起停止國內全部廣告宣傳,並且3月15日前相關工作要落實到位。此後一段時間,檳榔企業冠名衞視春晚、網絡綜藝,在電視劇植入廣告的情況確實得到有效遏制。但《生命時報》記者發現,僅隔一年多,湖南某些品牌的檳榔廣告又開始出現在多個網絡綜藝節目中,甚至熱門電視劇中也出現了演員嚼食檳榔的畫面。蔣燦華也説,長沙雖然檳榔廣告少了,但賣檳榔的店鋪並未減少,銷量甚至比以前還好。

在國外被列為毒品、致癌物的檳榔,在國內為何屢禁不止?專家們表示,最重要的一點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保證財政税收和經濟效益,把檳榔作為支柱產業,甚至有的地方將大批農田改種檳榔加以扶持,產業發展得很快。

蔣燦華説,一顆小小的檳榔背後,是地方經濟和衞生經濟的博弈。檳榔和煙草一樣,屬於高利潤行業,導致整個產業鏈趨之若鶩。檳榔產品的成癮特性,也帶來了穩定的消費客羣。從監管來看,因為錯綜複雜的利益牽扯,目前僅停留在不允許做廣告的階段,雖然在某些檳榔產品的包裝上,警示了“過度吃檳榔有損健康”,但位置隱蔽、字體很小,且只強調了“過度”。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俞光巖説:“不論個人、家庭還是國家,健康肯定是第一位的!”2017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外科曾對長沙當地五所醫院口腔癌患者進行統計,發現從2006年到2016年,因檳榔導致的口腔癌患者佔比從23.94%飆升至85.53%,人數翻了將近20倍。如果未來檳榔的銷售不停止,預計到2030年,湖南省因檳榔誘發口腔癌病例或超過30萬,全國可能超過100萬例,按照每位患者醫療費20萬保守估計,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遠遠高於檳榔產業對税收的貢獻,將對人民生命健康和國家資源造成巨大損失。

蔣燦華認為,檳榔業亟需更具權威性和約束性的國家標準規範其發展,地方政府應從源頭抓起檳榔產銷。    俞光巖呼籲,政府部門應採取措施,對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嚴格限制,引導、扶持從事檳榔生產銷售的企業改為從事其他有益於人民羣眾健康的產業;明令禁止對檳榔進行促銷、誘導消費的廣告,對違規生產、宣傳、銷售者要嚴格處罰,營造全社會都遠離檳榔,維護口腔和全身健康的大環境。醫學專業工作者和媒體等社會各界,要對大眾做好科普宣傳,告訴人們咀嚼檳榔的不利影響,逐漸引導和改變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用檳榔送禮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