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芯片法案傷人也傷己。
歷時一年之久,由美國政客推動的總額520億美元的“芯片與科學法案”近日被美國參議院通過。不過,和其他國家出台的產業政策不同,美國推出這份法案的目的並不純潔——既想借法案推動本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又想借法案給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挖坑。
美國政府對外宣稱,該法案旨在重建自身的芯片製造能力。來自媒體WSJ的數據顯示,1990年至今,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能的市場份額已經由37%降至12%。雖然美國的IC企業依舊掌握着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話語權,但產能的持續下降已經威脅到了美國的芯片霸權。
與此同時,這份法案還透露出了強烈的政治意味。據悉,該法案除明確規定美國企業不得向中國出口芯片產品外,還要求相關部門對赴美交流學習的中國人展開審查。通過這些規定,美國政府也將產業競爭升級到了政治層面,傳遞出了和中國對抗的政治信號。
不過,從法案涉及的各方利益看,美國政府的這些行為更像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無論是法案,還是“chip 4 芯片四方聯盟”,都既不符合參與企業的利益,也不符合自身盟友的利益。
違背規律的法案作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半導體的進步強烈依賴全球分工。
當前,東亞地區已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高地。這裏不僅形成了龐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還擁有全球四分之三的芯片產能,區域內既有台積電、三星和中芯國際等芯片製造商,也有誕生於此的聯發科、華為等芯片設計企業。
不過,這樣的局面並非由政令推動塑造,而是由市場規律塑造。具體來説,半導體產業製造集中於東亞是全球製造業轉移的結果。20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啓後,東亞地區憑藉人口紅利等後發優勢,在承接發達國家製造業的同時,也完成了產業結構的蜕變。
對於歐美等半導體企業來説,產業結構成熟的東亞地區,也擁有了超出本國的成本優勢。以同樣產能的半導體工廠為例,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表示,美國建造並運營10年半導體工廠的費用將比在東亞地區高出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半導體產業製造集中於東亞也是消費市場導向的結果。製造業一般會遵循臨近市場的佈局原則,本質屬於製造業的芯片產業也不例外。東亞地區在不斷形成製造業優勢的同時,還孕育出了龐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其中,中國便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半導體消費市場。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為5559億美元,中國市場的銷售額為1925億美元,約佔全球半導體產品銷售總額的35%。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芯片消費嚴重依賴進口。這對於中國而言顯然不是好消息,但對歐美半導體企業來説卻是好消息。因為這意味着它們將能從中國市場獲得更多收益。在龐大消費需求的吸引下,歐美等企業也加速向東亞地區積聚,加劇了美國芯片製造能力的衰退。
那麼,美國政府能通過新出台的發展扭轉市場規律驅動形成的全球芯片市場格局嗎?
站在企業的角度看,美國政府雖然要拿出鉅額美元補貼半導體企業,但這仍不能打消企業的擔憂。因為它們在獲得美國政府補貼的同時,也要放棄自己經營多年的工廠,放棄技藝純熟的萬名技工,放棄東亞地區的聚集優勢,支付返美建廠的高額固定成本,承受美國工會、政客和環保人士的社會壓力,承受更高的海運成本。以上種種不利,對於企業來説都不是明智的選擇。
以台積電為例,它本是地道的我國台灣省企業,如今卻要跨越太平洋到美國建工廠。這不僅要求它要拿出大筆資金外,還要求其要承擔許多額外成本。這對於靠着代工發家的台積電來説無疑是不明智的,然而,台積電對此卻只能被迫接受。
從現實來看,富士康威斯康星州工廠便是台積電的前車之鑑。富士康威斯康星工廠一度被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建廠之初,美國政府也曾許諾富士康,將給予其財政補貼。然而,目前這個世界“奇蹟”卻已有了停工的跡象,富士康美國建廠逐漸變成了死局。
害人損己的chip 4半導體作為世界各國爭奪的產業高地,誰擁有更強的製造技術,誰便能站在全球產業鏈的頂端,分享技術領先帶來的產業紅利。對於“叢林法則”根深蒂固的美國來説,芯片這場高地爭奪戰的最終勝利者也只能是自己。
或許是出於這樣的考量,美國在推出法案,打壓中國的同時,也不忘拉上日韓等盟友,聲稱要打造一個chip 4。在業內人士看來,該聯盟除了是美國打壓中國芯片產業的升級方案外,也是控制其盟友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除了台灣積極響應美方的號召外,日韓兩國深知“四方聯盟”背後的真實意圖。面對美國的“誠摯”邀請,日、韓兩國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其中,作為美國的“忠實盟友”,日本政府表現十分積極,而韓國政府則對於聯盟的態度明顯沒那麼熱情。
從日、韓政府的行動來看,它們似乎也有自己的盤算。就日本而言,它選擇支持聯盟實則是想借此來提振自身的半導體產業。不久前,日本與台積電已達成合作。後者將赴日本建廠,前者則會為其提供4000億日元的補貼。
然而,消息傳出後,外界卻紛紛稱兩者合作是各懷鬼胎。業內人士認為,台積電赴日建廠其實是想借用聯盟之名規避美國政府日後潛在的制裁。而日本補貼台積電則是想重拾半導體制造的手藝,完善其半導體產業鏈。
當年,日本如果不與美國政府簽署“廣場協議”,它輝煌的半導體產業也不會陷入衰退,本國經濟也不會遺憾“地丟掉”三十年時間。如今,日本似乎從“四方聯盟”中看到了恢復昔日產業的“希望”。
相比之下,韓國政府的盤算無疑要比日本政府更現實。韓國目前雖然沒有對是否加入聯盟明確表態,但卻也在不斷出台推動本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政策。外界分析認為,韓國之所以沒有對聯盟表態,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是韓國重要的芯片貿易伙伴,後者的芯片企業在中國也建有大量工廠,若韓國選擇加入聯盟無異於自殺行為。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韓國深知加入聯盟並不能解決自身芯片產業遭遇的危機。韓國芯片產業最大的對手並不是只有中國,還有“chip 4”中的各大成員。以日韓間的材料禁令為例,即便韓國欣然加入聯盟,日本對韓國採取的禁令也不見得會解除。若韓國企業赴美建廠,美國強制令其轉讓核心技術,這對韓國來説無疑是致命打擊。
對於美國政府而言,其打壓中國的意圖能否達成,除了要看芯片法案能否見效外,也要看“四方聯盟”能否成行。
目前來看,芯片法案的效力需要看企業的參與熱情,而“四方聯盟”的效力則要看各方的意願。美國想通過這些壟斷半導體產業鏈絕非易事,畢竟“廣場協議”和打壓日企的例子依然歷歷在目。
誠然,中國目前依舊無法完全實現芯片上的自給自足,但美國損人利己的法案和聯盟更像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以智能手機產業為例,中國的智能手機品牌與美國芯片企業始終保持着密切合作。中國的手機企業每賣一部手機,美國的芯片企業便能多掙一筆。日後,隨着美國芯片法案和“四方聯盟”的作妖,中國缺“芯”的問題也會反映到美國企業的收益表中。
一個法案,傷人也傷己,何苦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