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被認為是二戰後最殘酷的一場戰役,被韓軍認為是地獄之戰,也是打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軍威的一戰!
在這場歷時43天的戰役中,志願軍傷亡1.15萬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在軍事裝備、給養補充上佔有絕對優勢。
2、戰役開始階段,志願軍首長出現戰略判斷失誤。
3、運輸部隊傷亡慘重,戰損比達到90?上。
戰役背景
朝鮮戰爭持續到1952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爭中明顯地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駐韓聯合國軍司令範弗裏特向遠東美軍司令克拉克建言“目前我們疲於應付敵人的不斷進攻傷亡慘重。為了扭轉戰局,我軍必須採取小規模的進攻行動,使敵人陷於防守地位。”
隨即範弗裏特發動代號為“攤牌行動“的軍事攻擊,以改善金化以北防線的被動局面。原本此行動計劃6天攻下2個小高地,估計會損失200人,但計劃趕不上變化,範弗裏特絕不會想到一個攻擊小山頭的戰鬥,會演變成震驚世界的大會戰。
實力對比
1、聯合國軍參戰步兵包括:美第七師3個團、韓第二師4個團、韓第105新兵編練師9000餘人、埃塞俄比亞營、哥倫比亞營。地面部隊合計7個團加2個營,共計4萬餘人。
支援兵力包括:炮兵16個營又3個連,8個坦克連,共有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300餘門,坦克170餘輛,飛機約100架,共出動約3000餘架次。
2、中國人民志願軍步兵包括:15軍45師133團、134團、135團,29師86團、87團;12軍31師91團、92團、93團,34師106團,合計9個步兵團加上戰役中陸續補充的2000名新兵,共4.3萬餘人。
支援兵力包括:11個炮兵營,重炮133門、火箭炮24門、迫擊炮292門、高炮第601團一部、高炮獨立第20營、獨立第35營,計高炮47門。
開戰後,雙方投入步兵戰力大致相當,志願軍方面稍佔優勢,但炮兵、飛機、坦克等支援裝備相差較大,無制空權。
戰略誤判
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揮這次戰役的是15軍軍長秦基偉將軍,戰後他回憶道:我們分析敵人進攻的主要方向是平康,企圖奪取西方山、鬥流峯……相對而言五聖山方面的可能性較小,因為五聖山地勢險要,敵人進攻難度大,我軍防守更容易。
首長的判斷,傾向於敵軍會沿着平坦的大路攻擊,而不是險峻的上甘嶺(五聖山的門户)。因此,在戰鬥開始後,我軍對上甘嶺方向的防守準備不足。
在戰鬥開始的第一週,我軍雖然傷亡很大,但敵人傷亡更大,便認為美軍受不了這麼大的傷亡,不久就會收兵。
當陣地被敵人佔領後,各級指揮官腦子便有些發熱,想趕緊把敵人打下去。所以秦基偉軍長對45師師長崔建功講了狠話,“不把陣地奪回來,就不要回來見我”。這句話説出去不要緊,下面的指戰員腦子更熱,一股血氣上來就拼命,增大了不必要的傷亡。
慘烈的戰場
戰役一直圍繞597.9高地和537.7高地兩個地方展開,因為地形狹小,雙方軍隊只能不斷地採取添油戰術,把兵力按照班、排、連、營的編制填入進去,從戰鬥開始,白天阻擊、晚上夜襲從無停頓。
戰鬥打了五天,正面阻擊的45師已經傷亡了3500人,整個師部已經沒有一個成建制的營,不得不把機關和勤雜人員組織起來投入戰鬥,美軍也不好受,美7師傷亡2000人,韓第2師傷亡3000人。敵我雙方可謂兩敗俱傷,都向後方尋求支援。
40余天打下來,在3.7平方公里的戰場上,聯合國軍傾瀉190餘萬發炮彈,我軍發射了40萬發炮彈,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直接導致上甘嶺我軍防守陣地山頭被炮彈削低了2米,成為一片焦土。我軍所挖坑道也被炸塌多處,敵我雙方反覆爭奪表面陣地達59次,我軍一共擊退敵人衝鋒900多次。
雙方傷亡
持續鏖戰43天,敵我雙方傷亡都比較大,打到最後雙方不約而同停止了大規模的兵力投入,在11月25日結束了這場慘烈的戰役。事後統計雙方傷亡人數統計如下:
1、美國人沃爾特·赫姆斯在《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一書中寫明,美軍傷亡5000人,韓軍傷亡10000人,共計15000人。
參戰韓軍的統計數字是死3096人,傷5496人,失蹤96人。
2、張嵩山在《解密上甘嶺》一書中統計,我軍共傷亡11500人,其中陣亡4838人,傷6691人。其中支援我軍陣地的運輸人員傷亡率高達90?
上甘嶺一戰,雖然我軍主力部隊傷亡巨大,但給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迎頭痛擊,打出了國威和軍威,使得朝鮮戰場的局勢更加穩定。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決心與勇氣,為抗美援朝戰爭最後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