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故事】
在移民開發區,畫一幅安居樂業新畫卷
講述人: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委書記 丁建成
紅寺堡是一個移民開發區,22年前,這裏人跡罕至,“風吹石頭跑、天上無飛鳥”。得益於黨的好政策,“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羣眾漸漸走出大山,種上水澆地,喝上黃河水,踏上致富路。隨着23萬餘人陸續遷入,這片羅山腳下的土地成了我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安置區。搬遷伊始,很多人的全部家當只有一口鍋、一卷破舊的鋪蓋。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柳泉村,一位村民在晾曬黃花菜。新華社發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把培育產業作為增強羣眾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穩定脱貧致富的根本出路,確保搬遷羣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特別是“十三五”這5年,我們堅持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户,累計種植葡萄10.8萬畝、枸杞5.6萬畝、黃花菜8.02萬畝,肉牛、灘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1.2萬頭和90.5萬隻,多元化、標準化、特色化的農業產業新格局逐漸形成。
通過易地移民,曾經生活在大山深處的羣眾改變了過去的生活習慣,脱離了貧困土壤,形成了奮進力量。李耀梅是大河鄉龍源村一位貧困殘疾婦女,她用勤勞的雙手一把一把扎掃帚,3年內還清了30萬元外債。2019年,她不僅摘掉了貧困户帽子,還建立了扶貧車間,帶動當地貧困婦女一起脱貧致富。柳泉鄉柳泉村村民賈廷生,移民搬遷後在村裏帶頭種植經濟作物黃花菜,2019年,5畝黃花菜為全家帶來了3萬元收入。在他帶動下,柳泉村黃花菜種植面積達3000餘畝,黃花菜成了當地移民羣眾的“致富菜”。新莊集鄉白墩村王航弟夫妻,種植50畝枸杞,利用微信、淘寶等銷售平台,將自家產的兩萬多斤乾果銷售一空,淨收入20多萬元,還成了村裏有名的“網紅”。
2019年,紅寺堡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不足500元增至9825元,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76%,於今年3月脱貧摘帽。未來,我們將繼續為百姓的好日子努力奮鬥,為我們的家園越來越美貢獻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李曉東、胡曉軍、王勝昔、王建宏、王斯敏 光明網記者 馬卉 通訊員 彭建兵)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6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