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我們的戰“疫” | 流調隊員們戰“疫”的312個小時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高瑞繁 見習記者 徐欣 通訊員 苑克宗 侯皓文 臨沂報道

從7月6日到7月19日

對流調隊員們來説是

312個小時的堅守和付出

他們晝夜不分、黑白顛倒

習慣了趴在桌子上休息

能用最快的速度吃完一頓飯

手套下是被汗水泡脹的手

面罩後是充滿血絲的眼睛

……

吹響“集結號”與病毒賽跑

7月6日凌晨,市公衞大樓前,臨沂市疾控中心流調隊整裝待發,就在幾小時前,蘭山區在例行全員核酸檢測中發現了一份異常樣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市疾控中心流調隊迅速與縣區流調隊組建了臨時流行病學調查組,對這名陽性病例展開了緊張的流調。

“因為第一例陽性是在全員核酸檢測中發現的,傳染源頭、傳播情況均不清楚,感染者活動情況也十分複雜,我們必須迅速調查清楚感染者近幾天的行動軌跡與接觸人員情況,任務十分艱鉅。”市疾控中心流調隊員陳翠霞告訴記者,疫情初期,新增感染者每天都在增加,特別是蘭陵縣也發現了陽性新增,疫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疫情初發的兩天,我們幾乎都沒合過眼,流調任務一個接一個的發來,我們只能趁着任務間隙稍微趴一會。”

流調隊員們年紀最大的近60歲,馬上臨近退休,最小的只有23歲,參加工作不到一年。他們或撥打電話,或現場調查,或摸排風險人羣,或統計數據,或撰寫報告,為了遏制疫情的擴散,他們不眠不休,奮戰到底。

奔赴·我們的戰“疫” | 流調隊員們戰“疫”的312個小時

奔赴·我們的戰“疫” | 流調隊員們戰“疫”的312個小時

同織一張網 共阻病毒傳播

電話流調是流行病學調查中最常見的方式,流調隊員要通過電話核實市民身份,詢問家庭狀況及近期行程等。

“您好,我是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學調查人員,耽誤您幾分鐘時間,向您瞭解一下情況……”流調隊員陳麗琴正在做電話流調,“我們要對新冠肺炎核酸檢測陽性人員進行精確到分鐘的流調詢問,讓其儘量詳細回憶行動軌跡,不漏過任何信息,然後彙總出核心信息,疫情防控指揮部再根據我們提供的核心信息,第一時間劃定並公佈風險區。”流調隊員高銘嶼説,“一天撥打數百個電話是很正常的,遇到市民不信任,我們需要耐心地對其解釋,有時還要聯繫公安部門幫助證明身份,對行程信息調查得越詳細,就越能阻擋住病毒的傳播,這就好比織一張網,網越細越密,病毒就越逃脱不了。”織密這張網離不開每個市民的配合,“有次凌晨一點,我對一位市民進行電話流調,市民不僅十分配合,而且在結束時告訴我‘你們辛苦了,向你們致敬。’我瞬間覺得自己十幾天來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流調隊員陳麗琴説。

奔赴·我們的戰“疫” | 流調隊員們戰“疫”的312個小時

奔赴·我們的戰“疫” | 流調隊員們戰“疫”的312個小時

疫情現場的“福爾摩斯”

“現場流調也是疫情防控重要的一環,在病毒傳播的疫區,我們必須跑得比病毒還要快。”王紅説,現場流調不僅要以快制快,還要心細如髮,流調隊員接到陽性報告後,必須馬上趕到現場進行調查和環境採樣。

遇到軌跡查不清,市民回憶困難的情況,還要公安、工信部門的協同配合,調查出清晰的活動軌跡,並確定密接人員。“有些感染者的活動軌跡十分複雜,排查的工作量也十分大,有一次為了排查出與感染者共用衞生間的密接人員,我們對照7000多張監控照片,將人員一一比對了出來。”王紅説。

流調“參謀部” 運籌帷幄

信息組聯合流調隊數據信息交換中樞,主要負責收集、整理、彙總和分析各類疫情防控信息。“信息組的隊員必須擅長溝通與協調,掌握過硬的計算機辦公軟件能力,當然還需要具備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熬夜’。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3點左右,疫情初期連續2天徹夜未眠。”組員李印邦介紹。

面對一串串數字,信息組全體成員靠着過硬的專業素養、夜以繼日的堅守,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在蘭陵的十多個日夜裏,信息組處理了全部確診病例和疑似確診病例的流調信息,4500多密切接觸者或者次密切接觸者流調信息,查重和審核數據達到30萬餘次。李印邦説:“作為流行病學調查組‘參謀部’,我們要準確預測疫情上升、下降走勢,為防控力量的精準投放提供信息支撐,為指揮部把握疫情概況、指導和推進相關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據。”

奔赴·我們的戰“疫” | 流調隊員們戰“疫”的312個小時

奔赴·我們的戰“疫” | 流調隊員們戰“疫”的312個小時

他們是戰“疫”的偵察兵,與病毒賽跑;

他們深入風險區,對病毒“圍追堵截”;

他們心細如髮,是疫情現場的“福爾摩斯”;

他們膽大如斗,奮戰在戰“疫”的一線;

只為遏制疫情擴散,守護人民健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1 字。

轉載請註明: 奔赴·我們的戰“疫” | 流調隊員們戰“疫”的312個小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