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歐班列在全球疫情常態化考驗中展現出“硬核力量”。8月26日,阿拉山口口岸進出境中歐(中亞)班列突破3000列;9月30日突破3545列,提前3個月超去年開行總和 ,累計突破15000列;10月27日突破4000列,一個又一箇中歐班列“逆勢增長”的數據背後,除了口岸站提升裝卸車作業、運輸組織、通關效率外,還有保障中歐班列“腳下”安全暢通的故事。
“人員機具全部按計劃進場!”11月4日12時30分,隨着一聲令下,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奎屯工務段100多名施工人員、6台大型機械迅速集結在國門口岸阿拉山口站寬軌場,打響今年首個240分鐘的木枕道岔升級戰,施工現場人頭攢動、機械轟鳴,一片繁忙景象。
近年來,隨着阿拉山口口岸進口的運量需求逐年增加,換裝庫換11線從以往作為換裝廢鋼使用轉向了進口散礦等貨物的換裝,以及寬軌場木枕道岔存在年限已久、故障率高、維護週期短、強度不均勻等問題已無法適應新的運輸要求。今年3月起,新疆鐵路結合口岸實際挖潛提效,對阿拉山口站換裝庫換裝線路進行擴能改造施工,並且對寬軌場15組木枕道岔進行更換,提高線路使用效率,提升口岸運能。
“木枕道岔升級換代就是將原有木枕道岔更換為混凝土枕道岔,道岔的承重力更強,平順性更好,從根本上改善軌道穩定性,助力中歐班列開行。”奎屯工務段副段長、施工負責人李濤介紹道。
“再往後走一點,還差3釐米。”施工人員絲毫不敢馬虎,一手拿着皮尺,緊盯刻度,測量着鋼軌切割位置,一手拿筆在鋼軌上做下了位置標記。“位置的精準度則會影響後續安裝新道岔的難度,必須要一次測到位。”施工人員告訴記者。
對於線路來説,更換木枕道岔是一個“外科大手術”,其難、重點就是將原有木枕道岔周圍鋼軌整體切下移走,再將等同長度的混凝土枕道岔整體精準鑲嵌進去,就像是給線路移花接木換“零件”。
“我們提前一週將相關材料運送至現場附近,組裝成整體混凝土枕道岔,待拆除需換軌枕地段的線路及道岔後,就該它上場了”李濤指着在線路一旁等待更換的混凝土枕道岔説道,混凝土枕道岔重約46噸,長40米,包含一組單開道岔轉轍機和軌枕排,在時間緊急的情況下,要想把這個“龐然大物”毫米不差精準安插“落户”,離不開提前準備和統一調度指揮。
高效的協同配合是施工順利的基礎。工務部門提前3日與電務、車務等部門溝通協調,明確了各部門的責任分工以及施工技術標準和安全卡控措施,確認鐵路電纜的走向及影響範圍並繪出線纜分佈圖加以説明,確保施工安全、順利進行。
在施工現場整齊洪亮的“一二一”號子聲中,混凝土枕道岔在人工和大型機械配合下成功穿入滑軌,藉助軌道均勻平緩橫移20米後,再縱移200米,耗時1小時30分運送至目的地精準對位,落位入槽。
隨着鋼軌攏口連接、石砟回填、電纜倒接等一道道工序順利進行,16點30分施工完畢,221號混凝土枕道岔正式“上崗”,堅守在國門口岸站,服務中歐班列開行。隨後,奎屯工務段還將對阿拉山口站寬軌場剩餘的14組木枕道岔進行升級換代,為口岸運輸打造放心線路。
“作為中歐班列背後的‘護航人’,班列從我們檢修過的線路駛過時,我很自豪,守護着中歐班列‘腳下’的安全,可不能馬虎。”參與會戰的左鵬飛擦了擦汗笑着説。(彭磊 李雪)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