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觀點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田帆
誰也沒想到,英國“脱歐”的第一個犧牲品,竟然是英國司機手中的漢堡包。
2021年1月1日起,英國脱歐的過渡期正式結束。一位司機在抵達荷蘭碼頭新設的關卡時,被海關官員攔住並被沒收了其自備的午餐——火腿漢堡。據媒體報道,荷蘭官員堅定而彬彬有禮地説,根據規定,外國旅行者不能攜帶肉類和奶製品進入歐盟。
當然,不想放棄自制美食的英國司機們還有個選擇:開車闖關,越快越好,只要不被當場抓住。根據新規,英國司機在歐盟境內超速,只要不被當場抓住,罰單不能寄到英國。
這自然是英國式的幽默。很多喜歡用比喻的人,稱英國脱歐為“離婚”。但英國與歐盟咫尺之遙,雙方經貿、人文往來頻繁,更不用説難以割捨的政治和軍事聯繫,縱使有一紙“離婚協議”,雙方關係終是剪不斷,理還亂。
英國與歐盟“分手”沒兩天,歌手們又鬧了起來。原來,習慣於穿梭在英歐兩地演出的英國藝人突然發現,現在要去歐盟國家表演,需要辦理如工作簽證、演出許可等種種手續,繁瑣不堪。這些演藝明星雖然人數不多,但社會知名度高、能量大,迫使政府官員紛紛出來“甩鍋”。
英國數字化、文化、媒體和體育大臣奧利弗·道登聲稱,是歐盟方面拒絕了對藝術表演者互免簽證和允許臨時工作的安排。但歐盟負責“脱歐”談判的首席代表巴尼耶則拒絕英方的説法,稱事實正好相反。英國首相約翰遜出來打圓場,説可以與歐盟就此問題繼續磋商,“我們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
演出事小,但此事卻涉及英國“脱歐”的關鍵之處,即人員的自由流動。要知道,歐盟統一大市場最大特點就是實行商品、人員、服務和資本在所有成員國間的自由流動。而英國人投票“脱歐”的理由之一,就是歐盟的“四大自由”帶來了移民和競爭加劇,影響了英國人的就業和社會秩序。
與歌手的不滿相比,蘇格蘭漁民的憤怒可能更讓英國政府擔心。“脱歐”談判最後的三大難點之一就是漁業問題。英國一直想讓歐盟同意在未來3年將其在英國海域的捕撈量減少60%,但歐盟堅不讓步。最終的“平安夜協議”規定,歐盟在英國海域的捕撈量在未來5年逐步減少25%。這被視為英國的重大讓步。
英國的漁業主要集中在蘇格蘭,其產值不大,但卻頗有政治影響力。蘇格蘭漁產品主要向歐盟出口,但“脱歐”後增加的海關和檢驗環節,讓其出口量在新年第一週大幅減少,漁產品價格也大幅下跌,漁民開始湧向倫敦抗議。要知道,在2016年的公投中,蘇格蘭大部分選民選擇留在歐盟,公投的結果本已讓蘇格蘭不爽,漁民的抗議又會進一步加劇“離心”傾向。
在此重壓下,約翰遜首相表示,政府將“賠償”蘇格蘭漁產品出口商的損失。但英國不少行業因“脱歐”而遭受損失,特別是對英國經濟至關重要的金融服務業,其前景仍很不樂觀。英國官方曾預計,相較於留在歐盟,“脱歐”恐將使英國在未來15年內面臨4%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損失。
英國“脱歐”還有個特殊的受害者——英語。法國歐洲事務部長克萊芒·博納就向歐盟機構施壓,要求摒棄將英語作為主要工作語言的習慣:“脱歐之後,人們更難理解我們為什麼一直堅持使用一種蹩腳的語言……”
在英國1973年加入歐洲大家庭之前,歐洲的一體化進程主要由法國和德國主導,法語是理所當然的“主要工作語言”。但英國的加入,特別是中東歐國家的加入,使得英語成為歐盟機構內最為通行的語言,讓民族自尊感超強的法國人頗為不爽。
語言往往是“話語權”的體現。歐盟在失去英國這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歐洲第二大經濟體後,肯定會重回“法德主導”時代,但在英國“脱歐”後,歐盟是更強還是變弱?歐洲一體化進程是會加速還是放緩?恐怕還需要觀察。
對英國而言,脱離歐盟固然如約翰遜所言“奪回了對法律和命運的控制權”,但在付出兩任首相下台、“脱歐”變成“拖歐”的代價後,失去歐盟這個大舞台,能否實現“全球化的英國”宏圖,恐怕未知也是遠大於已知。
天下大勢,分分合合,變幻無常。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達成“脱歐”協議後的記者招待會上引用英國詩人艾略特的名句——“結束也就是開始,終點是我們出發的地方”,意味深長。英國人能夠在加入歐盟47年後“脱歐”,誰又能保證不列顛的子民們不能在未來又公投“入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