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之前,偶爾表現出更喜歡單獨玩,可以一個人玩很久的時候, 我並不能認定孩子是屬於內向性格,因為此時,真正意義上的社交還沒有開始。
直到3歲以後,一些現象開始逐漸暴露出來,我才終於肯定孩子確確實實是隨了我的內向性格。
具體表現為:
在幼兒園裏,從不會主動去和其他小朋友爭搶;
明明已經知道答案,卻要確認一下別人的眼神才肯下定結論;
有時候更喜歡看着別人玩;
遇到想玩的項目,總是要觀察很久才會加入遊戲;
……
一般來説,內向的孩子,更謹慎與篤定,他們不會輕易去冒險,他們總是會經過深思熟慮、需要花很長時間等確定好了以後才會做出反應。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做什麼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真正的內向吧。
內向由先天氣質決定、受後天環境影響
經常會有人自我調侃:我很內向,我害怕之類的。
但是其實“內向”是由先天的氣質類型、基因決定的。雖然它也會與後天的環境相關,但是先天的氣質類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人們習慣性地把內心與膽小、話少、害羞等詞相關聯起來,其實是不準確的。
首先,膽小不等於內向,內向的孩子也不一定膽小。
膽小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情況,比如,有些人怕蟲子,有些人怕狗狗。
而且,從另一層面上來説,“恐懼”是孩子認知發展過程中會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幾乎所有孩子在3歲以後都會出現膽小、怕生的情況。對未知現象感到恐懼,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並非代表孩子內向,絕大多數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善。
同樣,話少、害羞也不等於內向。這是一種具體的情緒表現,跟環境、心情或者所處的心理階段都有關係。我們不能因為話少或者害羞膽小,就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
相反,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具備同理心,理解孩子出現膽小、怕生、害羞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個階段。
內向孩子的哪些特點容易影響了社交能力?
內向的孩子,更注重內心感受。他們經常不願意説、或者只用很少的詞去表達內心感受,但是他們的心思其實非常敏感:比如會常常思考,我這樣説會不會傷害到別人?會不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們會怎麼看待我呢?
內向的孩子,更自我。具體表現為,一旦我認定的事,你休想改變我:我覺得不對,我不想做這件事,那麼你再説也沒用;
他們更喜歡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跟別人相處,他們只有充分考慮清楚了、確認安全了才能擁有社交的能量。
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內向的孩子構建社交力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影響社交幾個因素
1、家庭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管孩子是屬於什麼先天氣質,孩子如何進行社交,很大程度上跟爸爸媽媽的社交方式有關。
如果爸爸媽媽很喜歡交朋友,那麼,即便是內向氣質的孩子,也能在耳濡目染中獲得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
2、學校環境。孩子從家庭中走出去來,開始上幼兒園就是走向社會化的重要一步。
通過集體生活,孩子慢慢學會了各種規則,完成了由“以我為中心”到“適應社會規則”的重大轉變,這也是進行社交,成為合格社會人的重要前提。
3、社會環境。小到一個小區、大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孩子通過看、聽、思考周圍人的社交方式,學會了社交的基本方法。
所以,圍繞這3個社交要素,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建立社交商、平衡社交能力。
平等的看待孩子的性格,拒絕標籤效應。
作為一個典型的“內向”性格的孩子,我小時候總能聽到老師這樣説,“你要是再開朗一點,再大膽一點就好了。”
也常常聽到父母這麼説:“你看誰誰家的孩子,嘴巴多甜,見人就喊!你看你多沒出息。”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外向的孩子總能讓人印象深刻,受人喜歡。
而內向不願意表達、不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的孩子,則顯得有些孤僻與不討喜。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你越是説我、罵我,我越是覺得緊張、覺得自己不可以,甚至有時候直接自暴自棄了。
內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勵,而不是打擊,因為他們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自我蓄能。
做孩子的堅強後盾,給孩子安全感和安全感。
從心理需求層面來説,無論孩子多大,甚至已經長大成人了,他們都需要有依戀和安全感,只有安全感、依戀感足夠強大,孩子才能放心地去探索、去建立社交。
因為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就算我闖禍了,我的背後都會有人為我“撐腰”。
相反,連温飽問題都不能解決,或者家庭關係不和諧,爸爸媽媽隨時處於吵架之中的孩子,他們常常生活在恐懼之中,處於不穩定因素之下,也就無暇顧及交朋友了。
幫助孩子學會處理社交衝突的方法
“有江湖的地方必有恩怨”,孩子的小小社會也同樣如此。
那麼,當孩子在社交過程中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在社交過程中,有三大原則非常關鍵,即不能傷害自己、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傷害環境。
倘若違背了原則,作為成人,我們就應該及時制止衝突;
而在不違背這三大原則的前提下,家長可以嘗試放手讓孩子自己來解決矛盾衝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通過自己的嘗試建立起了正確的社交方法。
比如孩子很喜歡別人手裏的玩具,而別人不想跟他分享,他應該怎麼去要呢?
在兩個孩子溝通交涉的過程中,他們就明白了,喜歡的東西直接去搶沒有用,但是可以用交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強化孩子的社交技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家長不能直接把孩子推出去,逼迫孩子去“外向”。
因為相對外向的孩子的自來熟的性格,內向的孩子需要更多父母的幫助,幫助自己打好社交的基礎。
首先,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從小範圍開始,與性格相近的孩子先在一起玩,一般來説,性格相近的孩子更容易玩到一塊去。
等到孩子嚐到一些甜頭之後,再慢慢幫助孩子擴大社交範圍。
而一下子把孩子推出去,孩子反而會更不知所措,甚至會產生深深的自卑感。
其次,因為內向的孩子更容易表示出猶豫不決,在縮小範圍的前提下,家長還可以幫助做孩子有限的選擇,以選擇代替提問。比如,可以問他,你想和丹丹玩還是和明明玩呢?而不是直接問他,你想和誰玩呢?
最後,家長可以教孩子表達感受,比如,我有點緊張、我有點害怕、我有點難過等,當孩子學會表達感受了,就更容易讓孩子打開心門了。
寫在最後
內向和外向一樣,只是一種個性而已,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內向的孩子,他們只是在人際交往與社會活動中不那麼積極主動,不那麼輕鬆自如而已,而並不是代表他們不會社交,沒有自己的思想;
相反,在很多場合,內向的孩子反而表現得更加沉穩、更善於思考、更能一鳴驚人。
內向的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和引導,需要我們更加關注他們的心理感受。
希望我們善待內向的孩子,不要急着推開他,更不要把它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