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車主吐槽(也許也包括你),國內的車保養里程太短。國外大多是2萬左右換機油,到了中國就變成5000到1萬。如果是自主或合資車,也就認了,畢竟發動機不一樣。但哪怕是進口車,到了國內保養里程也大打折扣。比如雷諾卡繽,國內是每5000公里換一次機油,而在法國,説明書上寫着是25000公里一換,怎麼會有這種差別?
有人歸結於4S店想賺錢,故特意縮短保養里程,以此增加售後的利潤。但背後絕不是這麼簡單的原因。我採訪了一些發動機工程師、機油從業者、汽油從業者,下面將真相分享給大家:
國內發動機工況跟國外差別大
首先是“工況”,聽起來有點專業。簡單點説,你可以理解成開車的方式。在中國,毫不誇張地説,大多數車主不會正確地開車,比如長時間低轉速駕駛、短距離駕駛、走走停停等。
當然,這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方面,直到今天仍有相當多的人錯誤地認為開車慢一定安全,開車保持最低轉速一定省油。至於前者,他們開車往往非常慢,結果成了影響交通出行的“烏龜車”,也不一定安全;而後者一直不怎麼敢深踩油門,擔心費油,幾乎從沒讓轉速超過2500rpm。這兩種方式,都容易導致發動機產生積碳,因為燃燒不充分。
還有一種是自己過度依賴汽車,即使是去個一兩公里的超市都要開車,導致汽車啓動沒多久又熄火了,這種習慣對發動機損害也大。
接下來聊聊客觀因素,這個大家就懂了,很多城市堵車比較嚴重,致使走走停停的時間比較長。而在發達國家,雖然也有堵車的情況,但很少像北京、杭州等擁堵那麼嚴重。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駕車方式比較科學,接近歐洲人的習慣,那麼你也可以不按照保養手冊那麼來,適當延長保養里程,但不建議在保修內這麼做,否則出了問題經銷商就不管了。
油況國內外差異也大
其實,油況也是影響保養里程一個重要因素,主要指汽油。據一位工程師透露,他們用德國和中國的油做發動機實驗,排放結果都不同。
中國的油差在哪裏?一方面是抗爆劑會比較高(主要成分是錳鹽),時間久了會加劇氣缸磨損;另一方面硫含量高,燃燒容易產生二氧化硫,經過還原後就形成單質硫,高温下非常容易和氧傳感器中的鉑電極反應產生硫化鉑,能大大縮短氧傳感器和三元催化器的壽命;還有純度不高,雜質多,燃燒不充分,容易產生積碳。
不光煉油技術相對保守和落後,而且品質一致性比較差,比如同樣是92號油,上海和河南的品質差異還不小,這在歐洲、日本、美國是很少見的。
總之,對於中國的有……我想汽車工程師們都只能呵呵。雖然近年來隨着煉油技術的進步和煉油設備的更新,中國生產的油也不差,但不具有普遍性,很多地區的油品仍然無法跟歐美地區看齊。
關於油品差背後的原因,網上有多篇文章分析了原因。簡單地歸結為:油品國家標準低、煉油技術較發達國家落後、在汽油運輸和分配上也有“灰色”手段等。總之,汽油這個產業鏈相當複雜,聽説也很暴利,但目前無實錘例舉,在這裏就不多説了。
除了汽油,剩下就是機油。有些車企為了促進新車的銷量,會在首保、二保給用户免費保養,出於成本考慮,用的就是質量很一般的機油,所以無奈之下要縮短保養里程。
還有市面上銷售的機油,品質稂莠不齊。即使是殼牌、美孚、嘉實多等大品牌,也充斥很多假貨,而消費者對機油普遍不瞭解,導致車輛容易出問題。
外部環境污染問題
外部環境也是一部分原因,比如有些地區經常有霧霾,空氣中顆粒含量比較高,也會對發動機造成損害。
即使中國有很多地方沒有霧霾,但地理分佈不均勻且比較複雜,車企在做保養政策時,也不會單獨將這些乾淨的地區單獨拎出來特殊對待,以免讓人誤會有“地域歧視”,所以他們往往優先考慮污染嚴重的地區。
考慮為售後盈利
除了上面提到的“雙況”(工況和油況)和環境污染因素,剩下一個就是大家最熟知的“4S店想撈錢”了。這個沒錯,之前我曾通過某品牌4S店一位市場經理瞭解到,現在賣新車賺來的利潤少之又少,近80%的利潤來自售後,而換機油機濾又屬於有點油水的一塊“肉”。
所以,我們不排除廠家在制定新車保養政策時,會考慮到4S店的利益,畢竟沒有經銷商,車企就沒辦法活下去。尤其對於品牌溢價力不強、產品力不強的車企,更依賴經銷商。
畢竟,8000公里和5000公里保養的區別,對車子來説效果不明顯,何不提前到5000公里,讓經銷商多賺一點呢?所以,保養手冊上的規定,未必單純從車輛的工程上考慮,而是車企經過多方權衡後做出的結果。
如果你比較懂車,屬於專業玩家,那完全不必按保養手冊的規定來。我身邊也有這樣的車友,也沒見他們的車經常出毛病。
畢竟廠商照顧到是大多數人,比如油品不好的地區、大多數不懂用車養車的小白、還有時刻在温飽線上掙扎的經銷商夥伴們,所以在保養的政策制定方面會偏保守。國家也沒強制車主非要按照車企保養手冊或4S店來,你可以自己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