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兩萬多的電動車,到底誰賺了便宜?

思考:兩萬多的電動車,到底誰賺了便宜?

入門級乘用車市場因為長安新能源的切入,競爭進入到第一時期的白熱化階段。

誰才是3萬級電動車市場的王,關鍵看誰能頂得住賠錢,從生產製造角度分析,企業固定成本有制約的情況下,3萬多的電動車考量的一定是企業生產層面的整合力量。

整合的越好,賠得越少。

就拿宏光MINI與奔奔E-star這兩款車來説,從定價上來説,直接切入了3萬以內乘用車市場,從定價上來説已經擊穿行業底線。

思考:兩萬多的電動車,到底誰賺了便宜?

兩萬多的電動車賺不賺錢,廠家的説法,賣一台賠一台。

雖然我從不信這種鬼話,但不賺錢是真的,從生產角度上來説,諸多企業無法繞開電池成本,即便企業再壓縮容量,但基本的續航表現需要保證,就拿宏光MINI來説,低配車型雖然只有10多度電容量,但電池成本沒有個萬把塊是下不來的。

再加上玻璃、輪胎、大燈、座椅等這些採購而來的部件,其實一台車的成本真的不能算低了,最關鍵的是,税也得繳啊。

從基地拉到經銷商又是一筆費用,整體算下來,一整套產業鏈都在陪自己玩兒,毛錢不賺。

思考:兩萬多的電動車,到底誰賺了便宜?

那麼兩萬多的電動車,很顯然就是消費者賺了便宜,這事兒不難理解,廠家真的賣給你一個他沒有賺錢的車,不管買不買對於消費者都是一種好事兒,原因很簡單,只要這一市場出現,就會有競爭者。

這不,長安新能源就來了,也是這個價格,續航更長,尺寸更大,用料更足。

之所以還有企業進來,是因為市場空間還有很大。

雖然這是一個喜歡大車的市場,但仍然不能忽視的是小車市場依然存在,而且隨着用車理念的不斷成熟,電動化的不斷衝擊以及城市擁堵程度短期內得不到緩解,消費必然會向輕鬆度傾斜。

思考:兩萬多的電動車,到底誰賺了便宜?

小尺寸車型有着天然的靈活性優勢,擁堵市區穿梭必然是優勢,停車、掉頭都會大大增強便利性。

而小車其實與新能源是最好的配比,北汽徐和誼曾經表示電池"浪費問題",一個觀點就是疊加電池容量將會降低能源利用率,更多的電量將會用來拖動較重的車身,顯然這也有悖於新能源節能的初衷。

那麼很顯然,小車配大容量電池,才是最好的搭檔。

其實這種車,在我看來被稱之為中國版K-car,日本K-car優勢在於小車大空間,泛用性極強,而中國版K-car應該是電動化時代催生出來的產物,有着小車大電池,能夠推動入門出行市場的發展。

這種小車的優勢有很多,一個關鍵點是價格低廉,能夠解決基礎出行問題,相比於過去的摩托車、電動三輪時代,保證代步出行的舒適度以及安全性。

思考:兩萬多的電動車,到底誰賺了便宜?

不應只揪住價格不放,畢竟從價格上來説,兩萬多三萬多的產品有着很明顯的成本制約,但的確也有着很多人需要這些車型來提升基礎出行體驗。

的確,這些車型安全性不夠高,但我們應該能讀懂背後行業需要的產業,就像日本K-car一樣,他們是環境的產物,那麼宏光MINI與奔奔E-star同樣也是環境的產物。

過去,中國乘用車市場沒有進入到新能源發展迭代期,小尺寸車型並不具備吸引力,但現在新能源時代到來,很顯然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小車時代也會綻放自己的光芒。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4 字。

轉載請註明: 思考:兩萬多的電動車,到底誰賺了便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