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點亮希望之光
20多年來,中國國際救援隊官兵發揚地震救援精神,不畏艱險,勇挑重擔,不斷錘鍊過硬本領。圖為救援隊隊員在訓練基地進行救援破障訓練。萬端武攝
走進中國國際救援隊榮譽室,一張張救援現場的照片震撼人心,記錄着官兵為挽救生命,不怕犧牲、無畏逆行的感人歷程。
2001年4月27日,中國國際救援隊以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前身部隊為主體組建,是我國第一支抗震救災專業隊伍。20多年來,他們在救援實戰中凝結出以“生命至上、科學施救、不畏艱險、勇挑重擔”為主要內涵的地震救援精神,鼓舞着救援隊官兵奮勇前行,圓滿完成黨和人民交付的任務。
一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突發里氏8.0級特大地震。震後5小時,一支身着橘紅色救援服、後背印有醒目“CHINA”字樣的救援隊伍完成集結,從首都急速趕至災區。
人民的生命高於一切。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官兵刻在骨子裏的信念。整個救助過程中餘震不斷,他們的營救行動卻一刻沒停。救援隊官兵將生死置之度外,哪裏最危險就衝向哪裏,不知疲倦地多次進行地毯式搜救。那段時間,他們連續轉戰汶川、北川、都江堰、綿竹4個重災縣市,憑藉堅定信念和過硬技術,成功營救出“可樂男孩”薛梟等倖存者,創造了一個個生命奇蹟。災後,這支救援隊被國家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
災情就是命令,災區即為戰場。救援隊是抗震救災的主力軍、突擊隊,肩負着黨的重託、人民的厚望。面對困難和危險,他們始終把“全力以赴搶救人民生命財產”作為使命宗旨。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地震。救援隊克服高寒缺氧、環境複雜和高原反應嚴重等困難,連續奮戰12天,營救出多名掩埋在廢墟深層的倖存者……20多年來,救援隊先後執行11次國內救援任務、9次國外救援任務。一次次奮不顧身的救援、一次次英勇無畏的逆行、一次次在災害現場和時間賽跑、一次次用雙手託舉生命的希望……“中國救援”的名片越擦越亮,厚重而鮮明的地震救援精神愈發顯現其光芒。
山崩地裂無所懼,越是艱險越向前。20多年來,救援隊官兵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英雄氣概和團結協作、不辱使命的責任擔當,贏得了國內外高度讚譽。
二
“地動山搖,背起那行囊,生命在呼喚,災區就是戰場……”那年,在救援隊成立10週年紀念大會上,一首《緊急救援隊之歌》被救援隊官兵高聲唱響。那是官兵獻給救援隊的一份生日禮物,也為救援隊留下一道獨特文化印記。
在該旅旅史長廊的中心位置,屹立着一幅反映救援隊員用血肉之軀託舉生命希望的浮雕。這是該旅為紀念救援隊成立20週年特別建造的。去年年底,參加過5次地震救援任務的戰士黃繼臣光榮退伍。他帶着忠誠的戰友——搜救犬,來到浮雕前,留下了軍旅生涯最後一張珍貴合影。黃繼臣説,他要把救援隊的記憶和精神帶回去,這是值得珍藏一生的財富。
精神火炬,越燃越亮。近年來,為傳承發揚地震救援精神,每年新隊員入營之際,他們都組織大家參觀榮譽室、聽老隊員講任務經歷、前往訓練基地親臨“廢墟”體驗……此外,該旅也十分注重挖掘地震救援精神對官兵成長的引導作用和對軍事訓練的激勵作用,通過拍攝微電影、彙編救援故事集、創排文藝節目等方式,感染教育更多官兵。
“從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到,官兵當年執行任務乘坐的是進口運輸機。如今,我們參加綜合演練,已乘上了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運輸機……”新兵入營後不久,一場強軍故事會在救援隊榮譽室展開。曾參加汶川地震救援的軍士李肖,站在地震救援足跡牆前講述着救援隊的光榮歷史與發展變化,讓新戰友們心生自豪。
“在隊員心中立起標杆,把地震救援精神同救援技術一道薪火相傳,是每一代救援隊員的使命與擔當,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課題。”該救援隊副總隊長王亞男介紹,救援隊將救援編組最大限度地貫穿於隊員的工作生活中,培養官兵“團結協作”的默契;用險難課目做引導,培養官兵“不畏艱險”的勇氣;以先進典型做標杆,培養官兵“無私奉獻”的胸懷,充分發揮地震救援精神鑄魂育人功能。
“如今,我加入了當年救援我們的那支隊伍。作為中國國際救援隊的一員,我倍感自豪,定會用實際行動傳承救援隊光榮傳統。”4月27日,來自青川的某連指導員強天林在“救援隊成立日”活動現場的動情發言,讓官兵很受觸動。那一天,在隊員們飽含真情的演講發言中,我們彷彿感受到一顆顆熾熱的心在碰撞,紅色血脈在流淌。
三
採訪那天,我們走進了該救援隊搜救犬分隊,只見分隊長賈樹志正在忙碌着查看搜救犬狀況。
2001年,賈樹志在無資料、無經驗、無基礎的條件下艱難摸索,開創了地震搜救犬訓練的先河。從當初喜歡舞刀弄槍的訓練尖兵,到如今沉穩可靠的“犬王”,賈樹志是救援隊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也是救援隊官兵傳承發揚地震救援精神的代表者。從他對一次次救援經歷的回憶中,我們真切感受到他對這份事業的熱愛與執着。那天,他告訴我們:“我的能力有限,只希望去世之後,把自己的遺體捐給搜救事業,能為戰友們攻克訓練難點再做點貢獻……”
第一批救援隊隊員、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教官王念法和賈樹志一樣,都伴着救援隊的發展而成長。20多年來,他一直活躍在救援實戰和教研一線。在採訪中,屢有隊員提及王教官和他的“兩句話”。一句是寫在他筆記本扉頁的“苦練創造奇蹟,苦幹成就未來”,讓隊員們很是認同。大家深知,平時練就過硬本領,才能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另一句是王念法常掛在嘴邊的“要為1%的希望,盡100%的努力”,讓隊員覺得備受激勵鼓舞。
在這支隊伍裏,像賈樹志、王念法這樣的“救援尖兵”還有很多。他們就像一個個標杆,感召着一批批隊員苦練本領,奮勇前進。
2019年,有着近三分之一“新鮮血液”的救援隊,歷經41小時連續作業,高分通過聯合國組織的國際重型救援隊複測,創造了該項測評的歷史最好成績。複測時擔任搜救組長的軍士何登科回想這段經歷,頗為感慨:“我們的成功,靠的是平日的苦練,是經驗的傳承,是精神的支撐。”
“我們是中國國際救援隊,正在進行救援。你們的家人正在等待,請各位不要驚慌、不要放棄希望……”春末,某綜合演練現場,救援隊無人機在“廢墟”上方低空巡航廣播,多架小型無人機在不同區域盤旋偵察。另一邊的現地指揮帳篷內,救援指揮組正緊盯屏幕,查看各點位無人機實時回傳的救援畫面。在歲月靜好的日子裏,這支英雄救援隊正以實際行動詮釋地震救援精神的內涵,不斷提升戰鬥力,隨時準備用青春和熱血點亮廢墟中的希望之光。(■王 爽 劉 凡)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