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兒'再向潮頭立

傍晚時分,廣州港南沙港區碼頭霓虹閃爍,往來的貨車排成長龍,一個個集裝箱“整裝待發”……在千年廣州港,記者能清晰感受到廣東經濟不息的脈動。

大潮起珠江。勇立潮頭40多載,廣東練就了一身“弄潮”好本領。“十三五”時期,廣東不負黨中央重託,展示了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姿態:經濟總量跨上11萬億元台階,地區生產總值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創新引領取得新突破,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4年居全國首位;進出口總額連續居全國首位……廣東正在書寫新的高質量發展答卷。

“鏈”動萬億級產業集羣

記者近日走訪珠三角多地發現,一種共識正在企業間凝聚:在全球產業鏈上產生自己的影響。

新疆棉花從種到收有多“智慧”?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發言權。無人機拍攝高清地圖、物聯網設備記錄棉花生長,棉農用手機就能管理棉田。去年新疆機採棉花中有很大一部分由極飛農業無人機管理。“我們的服務網絡已覆蓋42個國家和地區。”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説。

走進深圳比亞迪集團,一項項“未來技術”給人無限遐想。“想造新能源車?不用花費成本去研發,只要把車子拋在我們的e平台上,就能共享全產業鏈核心技術。”比亞迪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有很多‘黑科技’儲備,一旦市場需要,可以在技術‘魚池’中拿出一兩條‘大魚’。”如今,比亞迪新能源車足跡遍佈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共識來自“痛的領悟”。以製造業立省的廣東,一次次搶抓黨中央賦予的機遇期,“村村點火”的工業化勢成燎原,“世界工廠”邁向先進製造高地,書寫了世人矚目的製造業發展史。但隨着製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短板逐漸顯露,“廣東製造”亟待找尋新的競爭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次次理念革新在嶺南大地上引發產業“蝶變”。“十三五”期間,廣東再次以“敢為人先”的魄力推動製造業躍向高端。出台《關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啓動實施“強核、立柱、強鏈、優化佈局、品質、培土”六大工程……到2020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5.4萬家,居全國第一;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羣“鏈”動未來。

“中國製造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廣東責無旁貸。”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東文表示,“十四五”期間,廣東將鞏固提升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羣,前瞻佈局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羣,搶佔未來產業制高點。

破解重點領域技術

10多年前的荔枝林,如今是“國之重器”所在地。走進東莞松山湖畔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園區,記者見到多家高校用户正開展電池、航空材料等課題研究。“散裂中子源的建成彌補了大灣區基礎研究能力的不足,運行以來用户申請踴躍,已完成國內外科研與產業界課題400多個,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俊榮説。

產業自立背後是科技自立。多年來,廣東積極貫徹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提升科技的引領支撐作用。“一短”“一長”成為有力抓手。

廣東的“短板”在基礎研究。近年來,廣東着力提升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實驗室和科研機構為核心的創新基礎力量。東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一流科技基礎設施陸續“落子”,3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396個省重點實驗室形成體系……依託眾多創新平台,廣東破解了一項項重點領域技術問題,實現了一批從“0”到“1”的創新突破。

廣東的長項是活力迸發的創新主體。廣東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有效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十三五”期間,廣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5.3萬家,總數、總收入、淨利潤均居全國首位。

近兩年,在黨中央謀篇佈局下,廣東以更高視野,攜手港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速打造“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2020年,廣東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技術自給率達78%,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1.1%,已基本達到創新型地區水平。

展望“十四五”,廣東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廣東將打造體現國家使命和廣東特色的科技“王牌軍”,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

清晨,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內,滿載着大灣區電器等產品的中歐班列正等待東莞海關放行。“今年中歐班列開行頻次不減反增,反映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和企業的信賴。疫情讓越來越多外貿商看到了中歐班列的可靠準時、經濟實惠。”東莞中外運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侯宏楠説。

廣東一直是世界看中國的一扇窗。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在黨中央領導下創辦經濟特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經過幾代人努力,昔日的改革開放“試驗田”,今天已成為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創造性地將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變為高水平開放的鮮活實踐: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提速,率先在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領域大幅放開外資准入,創建“智檢口岸”“全球質量溯源體系”等智能化監管體系;“十三五”時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達7.9萬億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明確了“施工圖”和“任務書”……

長風起,潮頭立。廣東省發改委主任葛長偉表示,“十四五”廣東將以“雙區”建設為引領,在有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高地、深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22 字。

轉載請註明: '弄潮兒'再向潮頭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