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上午,在北京至商丘的G801高鐵列車上一位老人突發疾病。據現場乘客肖先生介紹,當時老人出現暈倒、嘔吐、神志不清等症狀。緊急關頭,肖先生使用京東健康家庭醫生視頻連線問診。在醫生專業指導下,列車員和旅客對老人進行了健康檢查和指導,隨後老人症狀逐漸緩解,在鄭州東站下車就醫。目前老人病情穩定。
事實上,近年來,高鐵上醫生積極參與救人的暖聞時不時發生。
例如,多家媒體就曾報道了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在高鐵上,成功對一名突發急性心急梗死的乘客實施了急救的新聞。濟源第二人民骨科主任醫師李永軍甚至在乘坐高鐵到外地出差的途中,連續急救不同車廂的兩位急症患者。
我們在讚歎醫生們見義勇為的時候,也不禁反思。假如當時,這些醫生沒有剛好出差,沒有剛好搭乘同一班列車,這些患者又會怎樣?
高鐵等公共交通設施作為一個人流量巨大、且存在較長封閉時間的公共空間,急救服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這不應依賴同行醫生,更需要建立常態化的服務機制。
這也是此次G801老人急救事件的價值所在。通過互聯網醫療進行視頻、電話連線問診,在醫生的遠程指導下,列車員和旅客對老人進行簡單救治,這一方法不僅高效,更為關鍵的是可以複製。未來,互聯網醫療平台如果能和全國民航、鐵路建立聯繫,設置24小時遠程響應,則可為乘客出行提供多一層健康保障。
行業專家表示,近年來,不斷完善常態化的急救機制一直是交通系統服務升級的重要方向。互聯網醫療打破時間、空間隔離,能夠提供隨時隨地問診服務這一特點,能夠在高鐵、民航等場景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北晚新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