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聯合國社區”裏的中國年:緣於安心 醉於温馨
中新網義烏2月11日電 題:“聯合國社區”裏的中國年:緣於安心 醉於温馨
作者 王旻 趙曄嬌 奚金燕
寫春聯、剪窗花、DIY大紅燈籠……在今年這個尋常又特殊的春節,居住在浙江義烏雞鳴山社區的阿富汗姑娘麗娜“解鎖”了中國人過年的儀式感。
居住在雞鳴山社區的外國友人學習製作“大紅燈籠”。王潔 攝
今年16歲的麗娜四年前跟隨做生意的父母來到義烏。在有着“聯合國社區”之稱的雞鳴山社區,麗娜和其他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的1380多名境外人員一起居住、生活。
“體驗感很不一樣。”麗娜説,阿富汗的傳統“春節”在3月份,女孩子們都會穿着盛裝、畫上海娜手繪,到户外慶祝春天的來臨;而中國春節則包含着敬祖、守歲、祈年、賀春、拜年等豐富內容,雖然慶祝方式不同,但有着迎接萬物復甦的美好寓意。
居住在雞鳴山社區的外國友人學習製作“大紅燈籠”。王潔 攝
麗娜來到中國後被中國傳統文化“圈粉”,平時除了在學校學習中文,還經常參加社區活動,學習刺繡、剪紙等中國傳統文化技藝。心靈手巧的麗娜總是能做出一些精緻的手工作品,常常獲得老師的誇獎。
然而麗娜在義烏生活了4年,卻從來沒有體驗過中國春節。往年春節,雞鳴山社區的外國人大多數會選擇回國或外出旅遊。
居住在雞鳴山社區的外國友人展示自己製作“大紅燈籠”。王潔 攝
今年受疫情影響,有300多名外國居民留在義烏“就地過年”。為此,雞鳴山社區別出心裁組織了一系列“中國年”活動,如DIY紅包燈籠、烹製美味年夜飯、打卡美麗鄉村,從“指尖”“舌尖”等全方位讓外國友人過一個温馨、暖心的中國年。
在烹製美味年夜飯的時候,也門小夥巴達露了一手,用一道酥麪皮包羊肉餡的“布拉克”(類似中國的炸春捲),征服了不少外國友鄰的味蕾。
“大家圍在一起吃飯,就好像家庭聚餐一樣温馨。”巴達説。
居住在雞鳴山社區的外國友人一起剪窗花。樓晨皓 攝
從在中國的“落腳點”,到心中的“家”,對巴達來説,差距就是一場疫情的距離。
巴達在義烏生活了3年,白天經營自己的外貿公司,晚上學習中文。在2020年初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會英文、阿拉伯語、俄語的巴達主動“請戰”,和其他15個國家39位外國人加入了社區保衞戰。
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雞鳴山社區實行封閉管理。凜凜寒風中,巴達每天從下午4點開始站崗,負責出入口檢查登記、身份核實和體温監測,一直堅持到深夜12點,不要一分報酬。空閒時候,巴達還幫助社區居民採購物資、送貨上門。
麗娜在義烏缸窯村體驗制缸文化。經菁 攝
疫情之下,外國居民和本地居民們彼此互相温暖,化“疫情”為“義情”,心與心貼得更近了。現在巴達走在社區,總會有人親切地跟他打招呼,就像朋友一般。
“在中國真的很安心,想要一直留在中國。”巴達説,如今吸引他留下來的遠遠不止中國的美食美景。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對他產生了新的“誘惑”。
麗娜向記者展示她製作的“大紅燈籠”。奚金燕 攝
首先是安全感。“這次疫情讓我看到了中國政府的執行力。”巴達説,在疫情暴發之初,他也有過擔憂。但沒想到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各行各業也快速重啓,他的玩具出口生意不降反升,去年一共發了150個櫃子。新的一年,他準備把更多資金和精力投入中國市場。
另外就是人情味。巴達説,比起生意,他最大的收穫,通過此次疫情深刻感受到了中國人的温暖,“在這裏,沒有人拿我們當 ‘外人’。有困難社區都會及時幫忙解決,比住在老家還安心。”
因為了解,所以熱愛。這個春節,巴達計劃到義烏周邊的美麗鄉村、歷史文化景點看一看,“希望通過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度過更有韻味的春節。”(完)
【編輯:田博羣】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