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印度可完美取代中國”?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澳大利亞前總理艾伯特口出狂言,提出印度可“完美取代”中國。中國專家對此反駁説,美國尚不能在全球供應鏈上“去中國化”,何況“區區”澳大利亞。中國專家認為,艾伯特醉心於政治上反華,違反基本經濟規律,痴人説夢,必將落空。

  8月9日,艾伯特在《澳大利亞人報》上發表署名文章,大肆闡述“印度可取代中國”的種種理由,一邊大肆反華,一邊不斷吹捧印度市場。據彭博社的報道,艾伯特在文章中強調,印度雖然目前沒有比中國富裕,但卻是世界第二大鋼鐵和藥品生產國,再加上印度以其獨特方式發展類似美國硅谷的科技產業。他相信,對全球供應鏈來説,印度可“完美取代”中國。

  據《澳大利亞人報》的報道,艾伯特還宣稱“幾乎所有關於中國問題的答案都是印度”,澳大利亞與印度之間有着巨大的經貿易合作潛力。

  但現實卻讓艾伯特不得不提出,印度正在對澳大利亞重要的出口產品葡萄酒徵收高達150%的關税,澳大利亞羊毛也正在被徵收一系列其他關税。艾伯特基於對印度美好的憧憬,但卻驚醒於現實的無情,他警告説,“雙方受到關税和相互看法的阻礙,而這種看法是‘兩國都不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事實上,印澳兩國以基於“取代中國”的共同潛在心理,多次表明要強化雙邊經貿關係。但艾伯特在《澳大利亞人報》上的撰文卻觸及了印澳雙邊經貿合作中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印度不斷提升的關税。

  為了推進2014年9月印度總理莫迪提出“印度製造”,印度不斷提升關税税率,限制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的衝擊,保護本國國內經濟。近年來,印度提高關税税率的舉動越來越頻繁。2018年印度對進口產品徵收10%的社會福利進口附加税,大幅提高部分植物產品的進口關税。下半年又一次提高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税;2020年,印度又將鞋類、傢俱、玩具、電器和電子產品等一系列進口產品的關税提高了20%。

  印度提高關税以實施“印度製造”為名,實為貿易保護主義,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懷疑。今年年初,在世貿組織對印度的第七次貿易政策審查會議上,不少成員方對於印度不斷提高的進口關税表示關注。美國代表甚至指出,印度平均最惠國適用關税税率已從2015年的13.5%增加到2019年的17.6%,這種趨勢將不利於印度進一步融入全球供應鏈。

  不過,艾伯特在9日的署名文章中認為,印度和澳大利亞都是“抱持相似理念的民主國家”,他相信澳印兩國是“自然而然的夥伴”,待兩國達成貿易協議並且打破保護主義壁壘後,將會讓民主世界獲得進一步保障。

  但事實並不支持艾伯特的構想。據澳大利亞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20年中澳貿易額為2296.23億澳元,澳大利亞從中國獲得的貿易順差達到了600億澳元。而同期,印澳之間貿易規模還不到300億澳元。2019年,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出口目標國,澳對中國出口1034.35億美元,佔其出口總額的38.09%,順差為483.83億美元;而同年,澳大利亞對印度的出口額為98.43億美元,佔比僅為3.62%,同印度的貿易順差也只有65.99億美元。

  2020年澳大利亞遭遇了近30年來的首次經濟下滑,而其主要原因是疫情影響導致進出口貿易急速下滑。數據顯示,澳大利亞2020年出口總體減少了7%,中國從澳進口下降2.15%,至1451.88億澳元。分析機構指出,2020年,中國進口占澳大利亞GDP的7.88%,澳大利亞GDP下滑1.1%,其中,中澳貿易“貢獻”了其中12個百分點的影響。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員錢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印澳兩國在經濟結構上互補性不明顯,甚至在鐵礦石方面存在明顯的競爭關係。具體到葡萄酒出口上,目前看不到印度響應澳方利益訴求而下調關税的可能性,即便兩國日後簽定FTA(自貿協定),但因印度國內葡萄酒市場容量有限,也無法實現對中國的取代。

  錢峯表示,產業鏈在全球範圍內的分佈與耦合是現代經濟客觀發展的結果,並不為某一政治或者政治勢力所左右。美國尚不能改變,更何況經濟體量更小的澳大利亞。錢峯指出,“艾伯特醉心於地緣政治鬥爭,其用印度取代中國的想法為無稽之談,也勢必會遭到國內商界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