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當地時間29日晚宣佈,經過“開創了世界先例”的嘗試,在蘇伊士運河擱淺7天的“長賜”號貨輪當天成功脱困,運河開始恢復通航。

  這次危機也讓人們陷入思考:亞歐貿易是否應該受制於一條運河?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物流企業又如何面對挑戰?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3月29日,被困蘇伊士運河的“長賜”號貨輪終於脱困。(圖自視覺中國)

   救援 

  28日和29日是救援行動最為關鍵的兩天。根據當地氣象條件,這兩天蘇伊士運河一帶會出現春季大潮,水位上漲幅度較大。

  也正是利用漲潮這一機會,救援人員使用拖船從兩側進行拖拽,使“長賜”號船身恢復到正確位置,並於當地時間29日下午成功脱困,並重新啓動,向北駛往蘇伊士運河北部的大苦湖。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3月29日,被困蘇伊士運河的“長賜”號貨輪終於脱困。(圖自視覺中國)

  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烏薩馬·拉比耶在29日晚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在貨船未卸貨減輕自重的情況下,利用拖船對貨船主體進行上浮搶險的嘗試“開創了世界先例”。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3月29日晚,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烏薩馬·拉比耶在記者會上講話。(圖自視覺中國)

  在被“堵”了近一週後,蘇伊士運河也於當地時間29日晚上恢復通航。當天已有43艘貨船順利通過位於蘇伊士運河北部和南部水域之間的大苦湖。

  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表示,在當地時間30日之前,大約將有113艘船舶計劃通過蘇伊士運河。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3月29日凌晨,在蘇伊士運河滯留的貨船等待復航。(圖自視覺中國)

  從3月23日“長賜”號“卡”住運河河道開始,一共有425艘船舶滯留蘇伊士運河。據估算,這些船隻需要3-6天的時間才能陸續通過蘇伊士運河。

   警示 

  蘇伊士運河是連接亞洲與歐洲最短的水上航道。它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約12%的世界貿易量要通過這條人工運河。

  “長賜”號貨輪“堵住”蘇伊士運河航道這一事件,讓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而變得十分脆弱的全球供應鏈雪上加霜。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3月29日,蘇伊士運河上的“長賜”號貨輪。(圖自視覺中國)

  丹麥“海運情報”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拉爾斯·延森表示,每天約有30艘重型貨輪通過蘇伊士運河,堵一天就意味着55000個集裝箱延遲交付

  德國保險巨頭安聯集團估算,蘇伊士運河堵塞或令全球貿易每週損失60億~100億美元

  小到零食、衞生紙、衣物,大到傢俱、健身器材、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等,你能在超市看到的物品都有可能受到此次堵船事件的影響。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胡麒牧

  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基地,歐洲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從23日到現在蘇伊士運河已有一週左右的時間類似於停擺,大量船舶積壓,肯定會對全球貿易流產生阻滯。這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比如交貨的時效性,一些工廠零部件的供應,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一個緊張。”

  由於對蘇伊士運河海運渠道依賴度較高,歐洲市場已明顯感受到物流受阻帶來的不便。英國電器零售商迪克森斯手機公司、荷蘭家居產品零售商布洛克爾公司均確認,貨物因運河堵塞將延遲交付。  

  業內人士指出,可行的蘇伊士運河替代貿易運輸線路有幾種,但各有優劣:對於已經在路上的貨物,只能選擇繼續走海運,要麼選擇等待或者繞道好望角。不過,這意味着時間成本增加。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王德嶺

  上海海事大學商船學院副教授

  “對航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船期的延誤。它單航 /次的費用其實並沒有增加太多。”

  “以香港到鹿特丹為例,正常的航線經過蘇伊士運河總航程大概在1萬海里左右。如果繞好望角航程的話,它總的航程大概在1.4萬海里不到的樣子。以20節左右的速度來計算的話,它增加的航程使用的天數大概在8-10天。”

  相關人士指出,相比於海運,陸運的時效更高,且安全、準時,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小。蘇伊士運河“堵船”這一週,有關中歐班列的諮詢量就明顯上升。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周詩豪

  “運去哪”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像芯片和機電類產品,特別是高附加值的機電類產品,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天關於中歐班列的諮詢量大概在70-80次左右。而在蘇伊士運河擁堵之後,每天諮詢量大概增長到了150-200次左右。”

  數據顯示,2020年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達3.36萬列,運送集裝箱近300萬標箱,運送貨物貨值超過1600億美元。截至目前,中歐班列的運輸網絡覆蓋了亞歐大陸的主要區域。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3月13日,搭載着49個集裝箱的重型機械中歐班列從廣西南寧國際鐵路港出發。(圖自視覺中國)

  “菜鳥”公眾溝通與市場部總監陳良軍介紹,近年來,中歐班列已成為像“菜鳥”這樣的新興物流企業熱衷選擇的海運補充方式之一。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陳良軍

  “菜鳥”公眾溝通與市場部總監

   “義新歐中歐鐵路開通以來,我們班次已經達到了70多趟了。整個線路非常密集,運輸量也非常大。”

  “‘菜鳥’從2019年開始在義新歐的中歐班列上開通跨境電商運輸中小商品的專線。它很好地彌補了海運。”

  “現在我們空運也用得越來越頻繁。從去年開始,我們每個月使用空運的包機從40多架次快速地增加到了200多個架次,也是對於海運很好的補充。”

  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胡麒牧指出,此次蘇伊士運河“堵船”事件應給中國的物流企業敲響警鐘:不僅要考慮可替代的航線,也要建立應急預案機制,在遇到類似突發事件的時候做好風險對沖。

  長期以來,來自西方國家的一些快遞巨頭在國際市場上獨佔鰲頭。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中俄貨運包機“菜鳥”號首航,快遞時效加速80%,全球包裹網絡再提速。(菜鳥供圖)

  為了更好地參與國際物流,像“菜鳥”這樣的中國新一代物流企業,也在過去幾年間積極出海建網、佈局全球。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陳良軍

  “菜鳥”公眾溝通與市場部總監

  “隨着中小企業越來越多地參與全球貿易,整個貿易形態跟物流形態都在發生變化,從過去大量依賴集裝箱的流通方式,變成了更多地去依賴小包裹的方式。”

  “我們總體方向是建立一張全球性的網絡,我們會在全球的關鍵地方建立基礎設施,比如在馬來西亞、比利時、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有了節點後,建立鐵路、海運,包括空運的多元化立體運輸網絡。”

  “這張網絡成型以後,我們用數字化的技術讓整個全球物流的流通效率變得更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7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場“擁堵”引發的思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