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怒江,陽光穿過低矮的雲層撒向高山峽谷。坐落在怒江峽谷中端的福貢縣,猶如濃墨重彩的油畫,鮮豔明亮。
14歲不到的李慧娜戴上禮帽,隨着同學的腳步向操場走去。夏日的早晨,萼距花盛開的校園裏早已人聲鼎沸,廚藝比拼、美容美髮、機械操作等學習比賽輪番上演,好不熱鬧。
和李慧娜一樣,班上的同學們都曾有過一段輟學的經歷,而他們的年齡卻出奇的一致,多在13歲至15歲之間。去年,在珠海市的對口幫扶下,李慧娜等306名失輟學學生重返校園,重回人生正軌。
被改變命運的李慧娜,是珠海市對口怒江州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中的一個生動故事。
珠海傍海,怒江依山。3年間,這一東一西兩個相隔千里的城市密切開展扶貧協作,演繹了一個個“山珍”遇上“海味”的故事,寫下了跨區域扶貧協作的珠海實踐。
跨越山海,奔向小康。在珠海累計投入各類援助資金達13億元的幫扶下,至2019年年末,怒江全州累計脱貧22.3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6.24%下降到10.09%,獨龍族、普米族實現整族脱貧,貢山縣摘帽。
●南方日報記者 林鬱鴻
重返校園
建成全國脱貧攻堅教育領域最大單體項目
2019年8月的一天,家住福貢縣子裏甲鄉甲怒村的李慧娜,突然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
“孩子,你才十三四歲,正是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技術的關鍵時刻,你不能輟學!”電話那頭,福貢縣普職教育融合班教師深情地想要挽回這個休學在家的女孩,“輟學,就是放棄改變自我的機會!”
得知可以免費到福貢縣普職教育融合班就讀,李慧娜滿心歡喜。9月開學時,她便和同學們一起重返校園,繼續求學之路。
“在高黎貢山上留下了珠海人民的腳印,在碧羅雪山上留下了珠海人民的汗水。”怒江福貢縣普職教育融合班校長字躍芳説,自2016年9月珠海市和怒江州結對開展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以來,珠海高新區和斗門區共投入170餘萬元,協助開辦了福貢縣普職教育融合班,用於集中安置初中年齡段的勸返復學失輟學學生。
普職教育融合班是珠海對口怒江扶貧、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為打贏教育扶貧攻堅戰而探索的新路徑,開啓了跨區域扶貧協作的一項新嘗試。
作為“三區三州”中的深度貧困縣。在福貢縣的脱貧攻堅工作中,教育扶貧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而控輟保學是最突出的問題短板之一。“目前,全縣306名失輟學學生重返校園,通過統籌基本文化知識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雙融合,讓其獲得實實在在的教育。”字躍芳説。
“圍繞學校、教師、學生這三項重點,珠海對怒江州開展了立體式全方位的教育幫扶工作。2016年下半年至今,捐款5000多萬元建設格力小學、幼兒園,引進社會資金671萬元設立獎教獎學基金。”珠海市對口怒江州扶貧協作工作組副組長、怒江州委副秘書長趙亮説,珠海在怒江的普通高中“珠海班”培養優秀學生498人的同時,還開設了職業高中“怒江班”,1243名怒江學生走出峽谷,在珠海8所中職、技工學校就讀。
其中,珠海全資捐建的瀘水市格力小學、格力幼兒園,被稱為全國脱貧攻堅教育領域最大的單體項目。
住進新房
打造雲南省東西部扶貧協作標杆項目
夜幕降臨,在怒江瀘水市大興地鎮維拉壩珠海社區易地扶貧搬遷點,傈僳族、白族等搬遷羣眾自編自演的民族歌舞表演又開始了,青年男女揮袖踢踏,舞步時而俊秀飄逸,時而粗獷奔放,不時博得人們的喝彩聲。
在傈僳語中,“維拉”是“幸福”的意思,“壩”就是平地。維拉壩的幸福是從珠海對口扶貧開始的。
“這裏共安置易地搬遷户741户、2348人,99%為傈僳族,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户佔79%。”維拉壩安置點駐點扶貧工作隊隊長桑娜妞説,“維拉壩民族特色小鎮是珠海市幫助怒江州打造的易地扶貧搬遷樣板工程,把散居在茫茫大山各個角落裏缺醫少藥、孩子們上學困難的山民們都聚集在一起”。
然而,就在幾年前,這樣的場景幾乎難以想象。在搬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前,大部分農户住的還是石棉瓦房,走的是泥巴路,生活僅能維持温飽。
儘管如此,大部分村民仍是不想搬。
怒江大峽谷兩山夾一江,村寨多在半山,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無疑是斬斷窮根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不出一分錢住新房,卻擔心離開土地生活沒着落,村民們內心矛盾。
為幫助搬遷羣眾拓寬就業渠道,維拉壩珠海社區易地扶貧搬遷點組建了核桃加工扶貧車間,引進深圳一家電子公司合作組建數據線加工扶貧車間,提供了245個就業崗位;同時在安置點周邊搭建100畝火龍果種植基地和200畝杧果種植基地,解決了搬遷羣眾零星就近就地務工問題,今年已實現收入人均1600元,讓易地扶貧搬遷真正成為怒江促進貧困人口減貧的有效途徑。
“住進新蓋的房子裏,日子越過越有勁了。”瀘水市大興地鎮維拉壩村民歐新文滿心歡喜,嶄新的樓房、便捷的交通、熱鬧的集市,讓這個集鎮煥發新顏。
在峽谷大地,澎湃的江水在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之間蜿蜒流轉,沿江邊美麗公路北上,能看到一個個黃牆藍頂、樓房林立的異地搬遷扶貧新村寨。“維拉壩”就被譽為“雲南省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標杆項目”。
如今,在怒江州1.4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珠海市負責的蘭坪縣易門箐示範點、瀘水市維拉壩示範點、貢山縣臘咱示範點、福貢縣達普洛示範點等6個易地搬遷示範點和4個危房改造點,共解決2618户8530名羣眾的住房問題。
走出銷路
農户產品直供粵港澳大灣區市場
六月的貢山,陽光和煦。貢山縣丙中洛鎮甲生村村民陳永福家大棚內一隊隊、一簇簇像降落傘一樣的羊肚菌成熟待採。這裏,是雲南省怒江州最北端的滇藏交界處,也是雲南唯一無春旱的地區,氣候和土壤條件最適合種植羊肚菌。
“有了銷路,就找到致富路。”陳永福開心地説,去年雖然受雪災影響,但陳永福家的4畝羊肚菌仍收入4.8萬元。
羊肚菌種植生長週期短、見效快,每年在12月播種,來年三四月採收。2016年起,珠海市開始在怒江全州組織發展羊肚菌產業,陳永福獲得幫扶資金,成立了合作社。
“獨特的氣候條件以及無工業污染的生長環境,是貢山縣種植羊肚菌的資源優勢。2019年,貢山縣羊肚菌產量在240噸以上,實現產值1900萬元以上,每畝投入成本8000元左右,每畝純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貢山縣農業農村局農村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迪安全説,目前,珠海幫扶怒江羊肚菌種植總面積超過3000畝,羊肚菌種植已成為怒江眾多貧困羣眾增收脱貧的“造血”項目和亮點。
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改變的是怒江千百年來的農業生產方式,給生態保護帶來良機。全州98%以上土地是高山峽谷,七成以上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過度開墾導致災害頻發。
為了抓住產業扶貧的牛鼻子,3年來,依託怒江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珠海探索了“分散組織生產、集中規模經營”的模式,幫扶怒江發展特色產業。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規模化種植養殖,中華蜂養殖、高原和冬早特色蔬菜種植是在怒江創新的產業項目,按照現代農業產業化模式,產品一出來,就直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和全國市場。
數據顯示,從2016年起,珠海3年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96億元,實施產業幫扶項目131個,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和務工就業等方式,受益建檔立卡貧困户達6萬多人。而在今年,為鞏固脱貧成果,珠海再投入資金7568萬元,新啓動實施產業扶貧項目68個。
羊肚菌種一次可以收兩茬。眼下,陳永福正在進行第一次採收,只要定時噴水,細心照料,1個月後新的一茬羊肚菌將長成並等待採收。
■相關
珠海出台消費扶貧新政
扶貧企業
最高獎50萬
近日,珠海市扶貧開發辦公室印發《關於鼓勵社會流通企業採購經營珠海對口扶貧地區扶貧產品有關事項的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鼓勵企業參與消費扶貧,充分發揮帶貧益貧作用,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
《實施細則》明確,鼓勵社會流通企業採購經營珠海對口扶貧地區產品,即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雲南怒江州,對口支援西藏林芝市米林縣、米林農場,四川甘孜州稻城縣、理塘縣,重慶市巫山縣列入《全國扶貧產品名錄》或扶貧部門認定的扶貧產品;採購經營珠海對口陽江、茂名211個貧困村扶貧產業基地、扶貧車間生產的扶貧產品的珠海企業,珠海扶持的扶貧企業和當地企業,均可獲得獎勵。
按照《實施細則》,企業採購年累計10萬元以上,擬按採購金額的10%給予獎勵,每個企業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50萬元。年內累計採購額不足10萬元的企業,不予申報。同時,還明確本項獎勵資金不能與2020年對口陽江、茂名扶貧特色產業項目(基地)獎勵資金同時獲得。
同時出台的《珠海市消費扶貧行動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也要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互利共贏原則,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消費扶貧,以消費促進增收,促進精準脱貧。
《實施方案》明確,要拓展農產品銷售途徑,經營好實體市場,建設好網上銷售渠道,打造“一館(區)、一櫃”銷售模式,對設立幫扶地區產品銷售專區實際投資額的50%給予資金支持,單個企業扶持額度不超過20萬元。
同時,要全力搭建機關單位、企業、學校、醫院與珠海幫扶地區農產品供需對接平台,推動幫扶地區農產品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超市、進社區食堂活動;鼓勵引導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在珠高等院校、市屬學校的食堂、餐廳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選用幫扶地區深度貧困縣(市)農畜產品。各級工會組織帶頭參與,在發放工會慰問品、活動獎品時優先採購對口幫扶地區扶貧產品,原則上每人每年工會節日慰問品經費不低於40%用於購買扶貧產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35 字。
轉載請註明: “山珍”遇“海味” 扶貧協作奔小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