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一般來講,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國家實現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即使無法做到“大富大貴”,但躋身中等收入國家還是很有可能,然而事實卻並非總是如此。環顧全球,資源豐富卻一貧如洗的國家其實並不在少數,比如,作為非洲第二號窮國的布隆迪,無疑是鮮明的例子。
布隆迪,是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的內陸國,北與盧旺達接壤,東、南與坦桑尼亞交界,西南瀕坦噶尼喀湖,西與剛果(金)為鄰,國土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120萬,首都是布瓊布拉。布隆迪屬於熱帶高原氣候,境內多高原、山地,故有“千山之國”的美譽。布隆迪是個民族、宗教多元化的國家,主要由胡圖族(84?、圖西族(15?兩大民族組成,大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
布隆迪原名烏隆地,跟盧旺達同源同種、國情極度相似,並且文明開化的歷史都很晚,直到15世紀時才開始形成部落制國家,16世紀時建立起統一的封建制王朝。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結束後,布隆迪、盧旺達均開始遭到德國的殖民侵略,並在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一戰結束後,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被列強瓜分,布隆迪、盧旺達由此轉變為比利時的殖民地。
1962年7月1日,經過數十年的不懈鬥爭後,布隆迪終於獲得獨立,並恢復王國體制(同日,盧旺達也宣佈獨立,但實行共和政體)。然而,僅過了4年時間,時任國王恩塔爾五世便被軍人出身的首相米孔貝羅廢黜,布隆迪隨後建立起共和國。此後半個多世紀,布隆迪數次遭受軍事政變的困擾,導致政局長期動盪不安,並重創國家經濟的發展。
更加糟糕的是,由於德國、比利時統治期間,肆意挑起並擴大圖西、胡圖族之間的矛盾,使得雙方的關係勢若水火,由此釀成一系列的悲劇。1972年、1994年,布隆迪兩次爆發大規模的種族屠殺事件,共導致40多萬人遇害、上百萬人流離失所(注:1994年,盧旺達也爆發大規模的種族屠殺,最終導致80萬-100萬人遇難)。時至今日,布隆迪依然未能完成消弭民族仇恨的艱鉅任務,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該國的局勢穩定和經濟發展。
平心而論,布隆迪境內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其中,已探明的泥炭儲量約為5億噸,鎳礦儲量約為3億噸,磷酸鹽儲量為3050萬噸,高嶺土儲量約為2000萬噸,釩礦儲量為1180萬噸,石灰石儲量200萬噸,黃金(總儲量不明,近年來開採量始終保持在1-2噸之間)、鈰、鉭、錫、稀土等礦藏的儲量也相當可觀。
毫不誇張地説,如果上述資源能夠得到合理有效開發的話,布隆迪完全有資格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然而,由於布隆迪獨立後政局常年動盪,加之種族大屠殺帶來的嚴重創傷,導致其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始終無法擺脱赤貧狀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布隆迪2018年的人均GDP僅有275美元(約合1925元人民幣),人均日收入只有5元,是僅次於南蘇丹的非洲最窮國家。
經濟的一貧如洗導致布隆迪民生維艱,而動盪不安的時局又為社會治安帶來難題,從而嚴重影響民眾的幸福感。截至目前,布隆迪貧困率高達71.8?文盲率高達31.7?新生兒死亡率高達21.7‰,兇殺率高達0.006?人均壽命僅有50.4歲,艾滋病感染率為1?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2018年度人文發展指數,布隆迪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85位,幾乎墊底。
在無力獨自解決生存難題的情況下,向外國或國際組織尋求援助,便成為布隆迪政府的“不二之選”。例如,2013年3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曾宣佈,從當年起到2016年,聯合國將向布隆迪提供6億美元援助。大量的外援固然有利於幫助布隆迪度過重重難關,但並不能在實質上消除它貧窮落後的根源,要想實現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關鍵還得靠自己。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布隆迪政府近年來採取多項發展措施,在優先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扶植多種經營,並努力改善交通運輸、擴大對外貿易、整頓國營企業、鼓勵私營化,使得經濟出現復甦勢頭,財政狀況略有好轉。然而,由於布隆迪國內部族、派系矛盾依然很深,加之基礎設施薄弱、科技水平落後、吏治腐敗、政府工作效率低下,要想徹底擺脱貧窮、走向小康,恐怕還有相當漫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書目:《列國志:盧旺達/布隆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