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紀念館內的這面宣誓牆成了不少人留念打卡之地。袁婧 攝
上海太平湖畔,中共一大紀念館正式開館以來,全國各地的黨員羣眾聞訊紛至沓來,通過網上預約前來參觀瞻仰。紀念館內,一面宣誓牆吸引着參觀者們的目光,牆上那面鮮紅黨旗更是鮮豔奪目。記者採訪獲悉:這面色彩絢爛、立體感十足的黨旗,採用十分珍貴的緙絲非遺製作工藝,凝結着手工匠人們百日心血。
緙絲,文化底藴深厚,被尊為“織中之聖”。坊間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説法。2009年,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於普通織品,緙絲工藝製成的織品,外觀更豐富、立體感更強、色彩更絢爛。更重要的是,織造過程中採用“通經斷緯”的方式,緙絲作品的花紋邊界猶如雕琢鐫刻,具有雙面立體感。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最好的工藝製作一面最珍貴的黨旗,並將它放在最有紀念意義的地方。”上海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濟師、“海上絲韻”董事長呂鋼回憶這面黨旗的製作過程時説。
當時,籌備過程中的中共一大紀念館,需要一面布展於館內的黨旗,並希望它能成為一件藝術品,可以永久收藏。工藝繁複卻極具收藏價值的緙絲就這樣入選。根據展陳要求,需要製作一面長240釐米、寬160釐米的大尺寸黨旗,而這在緙絲作品中稱得上是“超大規格”。
更難的是,作為單色作品,這面黨旗要達到色彩飽滿均勻,十分考驗織匠的技藝。 “在單色作品中,稍有一點瑕疵就會立刻顯現,製作者必須確保製作過程中用力完全一致。”此外,由於緙絲工藝的特殊性,匠人在織造時看不見圖案,“全憑經驗和頭腦中的構想”。
時間緊、任務重,為了順利完成這幅特別的緙絲作品,“海上絲韻”團隊特地抽調了5名大師級織匠,均是有着十年以上經驗的老師傅。從畫樣到染色,匠人們每天工作10小時,足足耗費了100天。最終成品總共用了18.2萬根真絲線,其中經線3.2萬根、緯線15萬根,絲線總長度達33.3萬米。呂鋼打趣道:“堪比上海到南京的距離,甚至還要更長。”
一根根手工織成的絲線,不僅全面反映了匠人繪畫、書法、色彩等方面的紮實技藝,更凝結了他們1000小時默默守候在織機旁的耐心、恆心。
作品完成,任務卻未結束。“緙絲黨旗與普通棉質黨旗不同,絲線比較嫩,如果按常規方式裝訂,絲線會斷。”館方與“海上絲韻”團隊反覆琢磨它的上牆方案,還專程請來擁有豐富經驗的裝裱老師傅。終於,這面珍貴黨旗在眾人注目下正式裝裱上牆。
呂鋼説,這面黨旗懸掛於中共一大紀念館,正是一種精神傳承。《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原型之一裘慧英,作為一名隱蔽戰線的傑出女性,就在早期做綢廠女工期間,積極發動工人姐妹參與救國行動。綢廠女工身上的愛國精神,也影響着當下的手工匠人們賡續紅色信仰,傳承弘揚經典工藝技術,以優異業績慶祝建黨百年。
作者:王嘉旖
攝影:袁婧
編輯:蘇展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