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東江水 五十餘載粵港情

一泓東江水 五十餘載粵港情

東深供水工程金湖泵站。鄒錦華攝/光明圖片

  1963年,香港百年不遇的嚴重乾旱,讓全港350萬市民生活陷入困境。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廣州聽取了廣東省關於供水香港工程方案的彙報,他同意採用從東江引水,沿石馬河提水到雁田水庫再流入深圳水庫輸往香港的方案,並指示國家計委撥出專款,儘快設計、施工。

  建設者們克服了施工過程中的重重困難,用肩挑、人扛的方式,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就建成通水,奏響了這曲南粵大地上蕩氣迴腸的調水之歌。

  1965年2月27日,在廣東東莞塘廈舉行的落成慶祝大會上,香港有關方面向大會贈送兩面錦旗,題詞為“飲水思源,心懷祖國”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遠澤,萬眾傾心”,表達了香港同胞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感激之情。

  廣東馳援,解香港缺水之憂

  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全線開工。為解決勞動力問題,從廣州動員5000名青年,從東莞、惠州、寶安等地動員5000多社員羣眾投入施工,高峯時期投入的工人及社員達2萬多人。

  時任廣東省水利廳下屬設計院技術員王壽永回憶,大概1963年國慶節前後,設計院就接到了東深供水工程的設計任務,他與同事們持續幾個月加班加點繪製施工圖紙。當時住的是油毛氈搭起來的工棚,睡的是大通鋪,但是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經常忙到夜裏十點鐘之後。

  陳汝基作為原廣東工學院65屆農田水利系的80多名學生之一,響應號召去支援東深工程(首期)的建設施工。1964年19號強颱風,風特猛,雨特大。夜裏12點,竹塘工段打來電話,説圍堰快沒頂了,要求關閉雁田水庫泄洪閘,否則有跨堰的危險。

  工區領導命令由工務股派人護送廖工前去處理,陳汝基自告奮勇承擔護送廖工的任務。行至上埔工段附近,他們遇到一段低窪路段,汽車沒法開過去。他們靠着手電筒微弱的光,翻過約60米高的小山,過了小橋。低窪路段的河水浸至胸口,他死死拉着廖工,靠着公路兩旁的樹作導向,朝着公路的中線,一步一步涉水過了300多米公路,又半跑半行了兩公里多的路。凌晨2點多鐘,他們終於趕到雁田工段,及時指揮關閉泄洪閘,減少了泄洪流量,從而拯救了竹塘工段的圍堰,確保了圍堰的安全。

  工程的關鍵,是發源於深圳大腦殼山的石馬河。如果要引水香港,需要將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進入深圳水庫。為了讓香港同胞早日喝上東江水,由知青、社員組成的萬人建設大軍在昔日寧靜的石馬河一字排開,喊出“要高山低頭、讓河水倒流”的豪邁口號。

  時任廣東省水利廳下屬的機械施工隊工人陳寶強至今依然覺得東深供水工程的建設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上萬知青、社員靠肩挑人扛,安裝抽水泵站,讓河水從低處向高處倒流,用短短一年時間完成了東深供水工程建設,順利實現了引水東江、供給香港的使命。

  四次擴建,托起香港生命之源

  解決了用水之憂的東方之珠香港,很快發展起來。當人們沉浸在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的喜悦中時,東江卻悄然面臨着危機:工程大量利用自然河道,建立一條清污分流的專用輸水系統已是當務之急。

  1990年7月,嚴振瑞自清華大學畢業後,來到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工作,接觸到的第一項重要設計工作,便是參加東深供水三期擴建雁田隧洞工程施工圖設計工作。“我們家來親戚了,我‘爸爸’來看我了!”嚴振瑞為建太園抽水站,舍小家留守工地,一待就是幾年時間,偶爾回趟家卻被孩子當成了“親戚”。

  2000年8月28日,東深供水改造工程鳴炮開戰。時任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副總指揮、粵海水務集團董事長徐葉琴向記者描述當年的情景:改造工程施工難度大,毫無同類經驗可循,採用世界上最大現澆預應力混凝土U形薄殼渡槽、世界最大直徑現澆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地下埋管,裝配同類型世界最大的液壓式全調節立軸抽芯式斜流泵,使用工程全線自動化監控系統等先進技術……7000多名建設者的辛勤汗水,800多個風餐露宿的日日夜夜,終於在2003年8月,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如期完工。

  就這樣,先後經歷4次擴建改造的東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億立方米提升到24.23億立方米,輸水系統由天然河道升級為全封閉的專用管道,實現輸水系統與天然河道的徹底分離。

  傾盡全力,守護一江清碧

  廣東專門成立東江流域管理局,對東江流域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配置、調度和保護,並專門設有深圳市公安局東深分局和武警保衞供水工程。此外,廣東在東江流域率先建成全國首個水質水量雙監控系統,對水資源實施精細化管理、調度和保護。1991年至今,廣東省人大、省政府先後出台了10多個法規及文件以保護東深供水。一個省為一條河、一個工程專門頒佈如此多的法規,在全國實屬罕見。

  東江沿線的上游城市,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努力。東江流域面積佔河源市全市面積的88%,河源各級黨委政府實現環保“一票否決”制度,所有重大建設項目決策都以環保優先。

  “現在,只要點擊幾下鼠標,就可以查看東深供水工程的水質監測數據。”粵海水務水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林青向記者展示如何通過水質預警平台的頁面,查詢東江取水口、雁田水庫和深圳水庫實時水質監測結果。

  深圳水庫是東深供水工程的最後一站,也是向香港、深圳供水的調節水庫,水質常年優於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在水庫管理人員的帶領下,記者從羅湖區沙灣路深圳水庫庫首走進庫區。在這裏,一個個巨大的長方形池子一字排開。這是為改善和保障東深供水水質而建設的大型淨水工程——原水生物硝化處理工程。該工程於1998年12月28日建成,設計日處理水量400萬立方米,規模在今天依然為世界上同類工程之最。

  廣東與香港建立起頻繁的磋商和交流制度,保障了粵港供水機制從上到下的良好運作。由香港水務署集合各界人士組成的香港水資源諮詢委員會,每年來廣東考察一次。同時,每年都有香港學生組織參觀供水工程。

  (本報記者 吳春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97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泓東江水 五十餘載粵港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