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4日電 據1688澳洲新聞網編譯報道,近年來澳大利亞警方、中國有關部門和澳大利亞華人社區多次對“虛擬綁架”騙局發出警告,但仍不斷有中國留學生上當受騙。
據報道,日前,悉尼一名中國高中女留學生淪為這種騙局的受害者,在她的家人向“綁匪”支付了20多萬澳元的贖金後,新州警方找到了她。而這只是新州警方今年接報的9起虛擬綁架案件之一。
哪些人是目標?如何實施騙局的?
騙子通常瞄準的是初來乍到的中國留學生,或者那些不太與他人來往的澳大利亞華人社區成員。澳大利亞緊急援助協會(AEAAI)副主席蔡女士(音譯,Skye Cai)在過去兩年中曾幫助過少數受害者的海外家庭,幫助他們在澳大利亞報案,並提供翻譯支持。蔡女士表示,受害者的年齡從17歲到50歲不等,但受騙的通常是社會經驗不足的年輕人。
她説,根據她個人處理此類案件的經驗,虛擬綁架騙局通常有四個步驟,需要花費幾個月時間來實施。
首先,受害者會接到一通冒充權威人士的自動電話或真人電話,比如假裝成政府、中國大使館、澳大利亞税務局官員或者警察,甚至是快遞公司或者新冠病毒檢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只要受害者參與了通話,騙子就會通過電話或釣魚網站上的表格,誘使他們提供自己的私人信息,包括全名、出生日期和住址。騙子還會鼓勵受害者通過網絡社交應用等繼續溝通。
接着,騙子會指控受害者有犯罪行為,並威脅利用他們的個人信息來實施法律懲處。這可能涉及驅逐出境、取消簽證、採取法律行動或逮捕,除非他們或其家人支付贖金。
第三步是取得受害者的信任,並告訴他們,他們已經成為一項金融調查的目標,如果不支付贖金,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在中國的家人。
最後,騙子會説,他們需要受害者提供一筆“保證金”來解決問題。如果受害者手頭沒有這麼多錢,他們會建議受害者假裝自己遭人綁架,操縱父母付錢。騙子還會脅迫受害者拍下自己被繩索捆綁和矇住眼睛的照片和視頻,然後發給家人。然後強迫受害者搬到某個未知的地點,比如酒店,同時切斷與外界的所有聯繫。為了掩蓋陰謀,騙子還會聲稱這項調查十分敏感,不得對家人透露或是報警。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上當受騙?
新州刑事偵查總監總警司貝內特(Darren Bennett)在一份聲明中説,虛擬綁架“在過去十年中被跨國組織犯罪團伙發展壯大,旨在利用人們對當局的信任”。他表示,“雖然這些電話似乎是隨機撥打的,但騙子似乎針對的是澳大利亞華人社區的弱勢成員。”
蔡女士説,受害者通常是剛剛來澳的留學生,當中很多都是高中生。“騙子每年都耍相同的老把戲,但受害者卻層出不窮。……他們習慣了在家裏被照顧,但現在必須獨立生活,可他們沒有能力去識破騙局。所以他們才是最常見的目標。”蔡女士説,她通過與受害者及其父母的交談了解到,事發前,親子雙方往往缺乏溝通。
墨爾本華裔臨牀心理學家吳女士(音譯,Queenie Wu)贊同蔡女士的觀察。她説,那些與孩子關係密切或經常聯繫的父母,在看到孩子的照片或與騙子接觸時,通常都能看出破綻。“因為相距遙遠,孩子跟國內的家長不親,遇到這種事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向朋友而非父母求助,但可能因此陷入盲目。”她説,“另一點是,一些留學生揹負着家人的高期望,很怕在這裏做錯事,影響學業……所以他們會非常擔心和焦慮。而騙子就是利用了這種心理。”
如果中了陰謀,受害者可以做些什麼?
吳女士説,除了經濟損失,虛擬綁架等經歷可能會給受害者造成長期的創傷,包括難以信任他人。“他們會感到丟臉和尷尬,會因為連累家人而內疚,”她説,“另外,他們的個人隱私也遭到了侵犯,因為騙子掌握了他們的很多個人情況。”
警方表示,任何人如果接到涉及以暴力威脅索要錢財的電話,都應該立刻掛斷電話,向官方部門核實説法,並向警方報案。警方鼓勵認為自己被騙了的民眾通過ReportCyber網站提交初步報告。該網站將收集詳細情況,並送交警方作進一步評估。任何人如果認為自己有危險,需要警方立即協助,建議撥打000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