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乾旱下的南方秋糧保衞戰
傍晚7點多,酷烈的高温漸漸消退,在重慶大足區的一個個村莊裏,人們開始走出户外,爬上山坡,拖着長長的管道,給田裏的再生稻、山坡上的果樹澆水。
氣温升到40℃以來,這樣的工作每晚都在進行,人們會一直澆到第二天早晨。等到太陽出來,氣温急劇升高,不適合澆水時,才會離開。
8月23日夜間,重慶大足區,劉峯鑽的果園中,工人避開高温的白天,在夜間澆水抗旱。受訪者供圖
年年都防汛 沒想過要抗旱
七年前,劉峯鑽回到家鄉重慶大足區,在家福社區和明月村附近,流轉了1010畝山坡地,種植柑橘。
重慶大足區處在分水嶺地帶,山坡地多,常年缺水,劉峯鑽看中了果園下的一條小河,可以成為果園的水源。每年七八月份,南方汛期到來時,小河漲水,有時候會漫到山坡上的果園裏。水最大的一次,淹了五六十棵樹,劉峯鑽還要防汛排澇,“從沒想過,會在這個時候抗旱。”
8月17日,重慶大足區,高温乾旱下,乾枯的果樹。受訪者供圖
旱情忽然就發生了,這場波及南方多省市的高温乾旱,迅速侵襲了秦嶺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處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江蘇等地,最熱的地區,高温持續時間超過三十天。而此時,正是玉米、水稻等秋糧抽穗揚花、授粉結實的關鍵時刻。
在重慶大足區,到7月中旬,早稻就基本收穫完畢,稻田裏開始下一茬的生長。大足區農工委副書記王建康告訴記者,當地種植再生稻,早稻收完後,稻茬上會自然生長新一季的水稻,不用特別管理,每畝地就可以增加數百斤稻穀。但因為乾旱,上百萬畝再生稻,只有極少部分可以繼續生長。
受高温乾旱影響的,遠不只重慶。在湖北浠水縣蔡河鎮,瞿正朋近兩百畝的晚稻中,有三十畝完全放棄了,“沒水,地都耕不了,更不用説插秧了。”
8月25日,湖北浠水縣蔡河鎮,瞿正朋稻田中的裂縫。受訪者供圖
浠水縣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有浠水、巴水、蘄水、策湖、望天湖等水源,大小支流50餘條,水系密佈、降雨豐沛。但7月以來,幾乎沒有出現有效降雨,江河縮水,長江水位下降,甚至露出江心石。持續的高温和乾旱,考驗着這個魚米之鄉中兩百多萬畝農田。
秋糧在喊渴 人們等待水源
秋糧是全國糧食生產的重頭部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秋糧產量佔全年產量的七成。而秋糧中,水稻是關鍵。水稻是我國兩大口糧之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稻穀播種面積近4.49億畝,產量2.1億噸,佔全部糧食產量的近三分之一。
此次受旱情影響的長江中下游,是水稻的主要產地。其中旱情影響嚴重的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市,有四個省是糧食主產區,尤其是水稻主產區。
“以水稻為例,除了黑龍江外,全國水稻產地主要集中在南方,而此時,恰好是南方水稻和玉米產量形成的關鍵時刻。”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肖永貴説。
8月17日,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的多位專家,在重慶大足區田間調研旱情、指導抗旱。受訪者供圖
整個旱情影響的地方,秋糧都在“喊渴”,無論是一場降雨,還是一次乾旱中的灌水再放水的“跑馬水”,都能夠極大地緩解高温和乾旱給水稻造成的負擔。
在湖北黃岡,種植户繆小雄終於等來一次澆水的機會,讓他種植的幾千畝水稻有了喘息的機會。這次澆水來之不易,儘管距離長江只有幾十公里,周圍有眾多水庫大湖蓄水,但水源仍舊格外緊張,“長江水都推到江心了,水離江堤有10多米,調水太難了。”他説。
在江西萬年裴梅鎮荷橋村,持續近兩個月的高温乾旱,讓稻田逐漸乾涸,有些甚至龜裂。當地的一處山間,灌溉農田的山泉水逐漸“縮水”,200多畝稻田受災。“有幾十畝近乎絕收。”村裏的老人告訴記者。
江西萬年縣,乾涸的水稻田。受訪者供圖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農情數據顯示,江西多地受到旱情影響,尤其正處在抽穗揚花期的中稻,影響最大。如江西宜豐縣,包括2萬畝再生稻在內的16.7萬畝中稻中,有1.32萬畝受災。在福州市臨川區,6萬畝再生稻普遍存在結實率下降的情況。
赴田間馳援 專家田間指導
農業農村部公開發布的消息顯示,“高温乾旱已成為影響南方秋糧豐收最大的威脅。”為此,在中央氣象台發佈高温預警的同時,農業農村部也開始部署抗旱奪豐收工作。到8月中旬,來自全國農業科研單位的十多個專家組、各省包片聯繫工作組已進入田間地頭,指導抗旱。
高温仍在繼續。在湖北,氣象數據顯示,持續的晴熱高温天氣可能持續到8月底。在重慶,劉峯鑽手機上的天氣預報顯示,晴天至少要持續到8月29日。“乾旱高温的影響有三個特點,受災程度旱地重於水田、丘陵重於平原、中稻重於晚稻。”在湖北調研旱情、指導抗旱的專家組總結道。
“個別地方,旱情還是很嚴重的。”在重慶指導抗旱的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陳昶説,“當地的早稻收穫較早,影響不大,但再生稻受到了影響。此外,山坡地上的經濟作物,如柑橘、花椒等,影響較大,有些樹葉、果實都乾枯了,手一捏就碎了。”
8月17日,重慶大足區,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陳昶(右二)在田間指導抗旱。受訪者供圖
在劉峯鑽的果園中,許多掛在枝頭的果子,在酷烈的陽光中變得焦黑一片,“七八月份是中稻的關鍵期,也是橘子的關鍵期,正是果實膨大的時候。”劉峯鑽説。來自中國農科院的專家為劉峯鑽支了很多招抗旱,比如搭黑色的防曬網、定點澆水、葉面噴施生長調節劑等。
“在乾旱時,葉面噴施一定的生長調節劑,有助於提升抗旱效果。”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王克如介紹,“比如噴施鉀肥,可以幫助植株提升抵抗力,在高温乾旱中能堅持更長時間。”
在江西,專家建議,除保水源、灌深水、防病害之外,必須重視災後管理,中稻也可以適量增施氮肥,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旱情造成的損失。
找水是關鍵 有人早有準備
8月25日,一位湖北種植户,走進自家的稻田中,1個月前插秧的晚稻,雖然還是綠茵茵一片,但沒有長大多少。稻田中沒有水,露出乾涸的土壤,他用腳尖踢開土壤表面,幾釐米的土層下,仍然是乾的。“這塊地的土是沙質的,所以沒有裂開,普通的地裏,土都裂開了。”
種植户告訴記者,地裏的裂縫很寬很深,“抽煙的人,煙掉進裂縫都拿不出來。”
怎樣抗旱救災?最關鍵的還是水。
在江西萬年縣荷橋村,村書記邵波春告訴記者,這是一場真正的硬仗,從縣到鄉,再到村裏,都在到處找水、抽水、澆水。
這樣的場景,在此次南方旱情影響的每一個地方都在上演,在江西瑞昌,消防車為丘陵地帶的村民們送去了生活用水,而政府同時投入一千多萬資金,用於購買各種抗旱設備,建設泵站。同樣在江西的宜豐縣,僅新購買的小型抽水泵就有170台。
在四川廣元市朝天區,旱情中的人們,在一個地下溶洞中找到了水源。用一週時間在溶洞內安裝了一台深井泵,並用60多米的鋼纜架引管道將水抽到地面兩個10立方米的蓄水桶內,再由消防車將水運向各村。
8月中旬,四川廣元市朝天區,人們在地下溶洞安裝了深井泵,引地下水抗旱。廣元市朝天區宣傳部供圖
在江蘇盱眙縣牌坊村,村民們將原有的水井重新整理,打得更深,用地下水灌溉稻田,緩解了大部分稻田的旱情。
也有地方早有準備。在高温乾旱的核心區重慶,大足區,早在五六月份,就早早把全區大大小小的水庫水塘灌滿了。
“2006年川渝大旱之後,我們這裏就修建了很多人工水庫,今年五六月份的時候,預報南方可能少雨乾旱。我們就把大小水庫、各種水塘全灌滿了。”王建康説。
8月24日早晨,天快亮了,重慶大足區,來自各個單位的人員,仍在幫助農民澆地抗旱。受訪者供圖
劉峯鑽回憶,大足區最後一場透雨,還是6月24日下的,此後又下了兩次小雨,但都不是有效降雨。到7月份,各個水庫中開始抽水抗旱,“調水可能遠一點兒,但至少能找到水。”
防高温熱害 農户徹夜澆水
在旱情中,影響農作物的,不僅是乾旱,還有高温。
“今年的南方旱情,影響之所以這麼大,長時間持續的高温也是重要原因。”陳昶説。
“水稻成熟時需要高温,但在孕穗、抽穗、揚花時,過高的温度會導致花粉減少、失去活性,進而難以授粉,最終降低結實率。”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唐偉説。
玉米也是如此。8月中旬,四川遂寧一位70歲的老人,赤膊赤腳在田裏收玉米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收穫的玉米,有些只有極少的玉米粒,但老人依舊在40℃以上的高温中,堅持顆粒歸倉。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王克如説,“視頻中的玉米缺粒,初步判斷,確實和高温相關,是高温為主、疊加乾旱所致。”
事實上,這樣的勞作不僅艱辛,也同樣危險。過高的氣温,時刻威脅着人的安全,也威脅着農作物的安全。尤其是正在生長階段,尚未成熟的作物,人工澆水、降温、抗旱,幾乎難以在白天作業。
“在40℃的高温中,水是熱的,土壤也是熱的,這樣的情況下,澆水,效果可能適得其反,造成作物根部受損等問題。”陳昶説,“所以,很多地方的抗旱澆水,都是夜裏進行。”
在重慶大足區,水源的充足,讓許多原本無望的再生稻,有了重新生長的可能。王建康告訴記者,當地具備灌溉條件的稻田中,都是積極抽水澆水,挽救再生稻,“一般晚上七八點開始澆水,早上天亮後就停。”王建康説,當地還發動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夜間幫助農户澆水抗旱,早上7點左右停工後再去上班。
江西萬年縣黃墩村也是連夜澆水。黃墩村一位種植户告訴記者,他的稻田位於村裏地勢最低的地方,距離抽水的水庫兩公里,每到夜裏,他反覆往返於“水渠”,“沿途和一路上的農户商量談判,讓他們不要超量澆水,避免下面的農田無水可澆。”
六十年一遇 極端天氣超預計
據國家氣候中心近日監測評估顯示,從今年6月13日開始的區域性高温事件,綜合強度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
温度之高、持續時間之長,降雨量之少,都突破了常規的認知。“六十年沒見過這麼大的旱情”,採訪中,這也是農户們普遍的認知。
“極端天氣變得越來越頻繁,這是未來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包括去年夏天河南的暴雨,秋季北方的汛情,今年夏季南方的旱情,都是許多年未遇的。這些極端天氣,不斷提醒我們,必須做出一些超常規的準備。”中國農科院灌溉所研究員王曉森説。
隨着現代農業的發展,技術不斷進步,設施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正在快速提升,但即便如此,極端天氣仍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8月17日,重慶大足區,乾旱的稻田。受訪者供圖
“確實,今天的農田設施、灌溉能力遠超以往。但也要注意到,所有的農田水利設施,都是按照一定標準建設的。比如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更好的灌溉、排澇等設施,可以在旱情、汛情發生後,加以應對。但這種應對,通常有一個設計水平年,比如按照當地過去幾十年的情況來設計。”王曉森解釋,“而極端天氣,是逆規律的,超出預計的。按照常規,長江中下游在七八月份,主要是防汛排澇,農田設施也都側重於排澇,誰能想到會遇到這樣的大旱呢?”
在未來,應對反常天氣,或將成為農業生產中重要的一環。王曉森説,“未來的農田水利建設,在常規的基礎上,應該充分考慮極端天氣的影響。常説旱能澆,澇能排,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更多的準備。”
大旱加長旱 我們要怎樣準備
從6月中旬開始,一直到8月下旬,兩個多月的高温乾旱,正在考驗着今年的秋糧生產。農業農村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16日,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12個省市,截至8月22日,南方農作物因高温熱害和乾旱,受災4524萬畝。
4524萬畝意味着什麼?以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看,202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64億畝。
4524萬畝的受災面積,相較整個糧食麪積佔比並不大,“例如重慶,總體而言,旱情對經濟作物影響較大,對秋糧生產影響很小,秋糧生產仍有保障。”陳昶説。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各地農情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以旱情影響較大的湖北為例,因旱受災面積707.4萬畝,成災299.6萬畝,成災面積只有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4%左右。
但對每一個種植户而言,旱情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位於湖北的瞿正朋告訴記者,三十畝放棄插秧的晚稻,只能在旱情過去後,補種一些其他作物。位於重慶的劉峯鑽則表示,部分乾枯的橘子樹,不僅今年沒有收成,還可能影響明年。
“在戰略上,要做好抗大旱、抗長旱的準備。”在新京報此前的採訪中,一位防洪抗旱減災中心的專家表示。
長期厄爾尼諾現象,降雨強度不穩定,應該怎樣應對?王曉森表示,“在未來,應對極端天氣的出現,要做多方面的準備,比如解決應急水源的問題,準備更多的應急設備。同時還要開源節流,開源方面,平時用不上的坑塘水庫,需要定期維護,在緊急時刻可以用起來,還有打井,利用好地下水應急。節流方面,南方仍有很多地方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這方面,北方旱區常用的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值得借鑑和學習。在關鍵時刻,用最少的水,實現最大的灌溉效果。此外,在未來的農田水利建設中,不僅要有常規設計,還要考慮到極端天氣,要有一定的應對能力。”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