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革命信仰 傳播中國聲音
——記“七一勳章”獲得者、新中國第一批駐外記者瞿獨伊
光明日報記者 王雯靜
“中國共產黨一百歲了,我也一百歲了!”在第二十二個中國記者節到來前夕,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女兒瞿獨伊迎來了自己的百歲生日。
這位與中國共產黨同齡的老人,是第一個向世界播報新中國成立喜訊的記者,也是新中國第一批駐外記者。在今年“七一勳章”29位獲得者中,瞿獨伊是唯一的新聞界人士。
生於革命、長於革命的信仰傳承
1928年,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近郊召開。瞿獨伊隨母親冒險掩護代表們通過邊境,赴莫斯科參加會議。“那時候我才六歲,我也不懂六大是什麼,就是覺得共產黨是為人民做好事的。”瞿獨伊回憶。
革命的種子,在年幼的瞿獨伊心中種下。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唱着《國際歌》,從容不迫走向刑場,慷慨就義。14歲的瞿獨伊從《共青團真理報》上得悉噩耗,一度哭到暈厥。
1942年,瞿獨伊與母親被新疆軍閥盛世才扣押囚禁。敵人審訊時盯上了年紀尚小的瞿獨伊:“你還擁護共產黨、替她辯護嗎?你需要考慮現在是生死兩條路。”
瞿獨伊回答:“我始終信仰共產主義,不用考慮,我已經談過,共產黨是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奮鬥的,我就是要為民族獨立、民權自由、民生幸福而奮鬥,死了也是光榮的。”
“死了也是光榮的”,生於革命,長於革命,這是年輕的瞿獨伊麪對生死威脅時的鏗鏘回答,也是對父親、對戰友的傳承呼應。
1946年集體獲救抵達延安後,瞿獨伊與其他3名獲救戰友一起宣誓入黨。“我自己入共產黨的時候,就更深刻地理解,覺得我要為共產主義奮鬥一生。”瞿獨伊説。
新中國面向世界的最早親歷者、記錄者
瞿秋白短暫而輝煌的一生,曾有過一段不平凡的報人生涯,與女兒瞿獨伊的職業生涯有着驚人的契合。
1920年,瞿秋白作為《晨報》特派記者,遠赴蘇俄採訪。懷着“總想為大家闢一條光明的路”的抱負,瞿秋白認真考察十月革命後蘇俄的政治經濟形勢,以親見親聞向中國人民系統介紹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初創時的蓬勃景象。
“小小的蓓蕾,含孕着幾多生命。陳舊的死灰,幾乎不淹沒光明。”瞿秋白1929年給女兒的小詩中這樣寫道。
1949年10月1日,瞿獨伊作為俄語播音員,用俄語向全世界播出了有關開國大典的報道和毛澤東的講話。瞿獨伊説:“能夠向全世界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我覺得很光榮。”
1950年3月,瞿獨伊與丈夫李何被任命為新中國第一批駐外記者,到莫斯科建立新華社記者站。除了外交官,他們是當時最早一批代表新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是新中國面向世界的最早親歷者和記錄者。
在莫斯科期間,二人身兼數職,既是記者、通訊員,又是譯電員、抄寫員、打字員、翻譯員。瞿獨伊還為使館和國內代表團做了大量翻譯工作,包括為出訪蘇聯的周恩來總理擔任翻譯。他們採寫的各類報道在國內獲得廣泛採用。新華社專門去信表揚:“稿件詳盡、切實、新鮮生動。”
1957年,當他們回國時,新華社俄羅斯分社已初具規模。而今天的新華社已擁有國內外200多個分支機構,以15個語種為全球8000家用户提供新聞信息。
一個世紀前,瞿秋白翻譯《國際歌》時,選擇音譯“英特納雄耐爾”這個單詞,他希望國人在唱到這個詞的時候,能夠和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發出同樣的聲音。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痛別父親的86年間,瞿獨伊一次次用俄語唱起這首歌。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08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