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貧富差距有多大?税收政策會調整嗎?國家發改委回應

新京報快訊(記者 姜慧梓)9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雖然存在貧富差距,但城鄉、地區和不同羣體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趨於縮小。

2009年至今,居民收入差距波動縮小

具體來看,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明顯快於城鎮居民,2011-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0.6%,年均增速快於城鎮居民1.8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從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計下降0.43。其中,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與2019年相比下降0.08,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下降最快的一年。

地區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年下降,2011-2020年,收入最高省份與最低省份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1年的4.62(上海與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與甘肅居民收入之比),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2020年,東部與西部、中部與西部、東北與西部地區的收入比分別為1.62、1.07、1.11,分別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

一般來講,衡量居民收入差距常用的指標是基尼係數。基尼係數通常用居民收入來計算,也用消費支出來計算,世界銀行對這兩種指標都進行了計算。

按居民收入計算,近十幾年我國基尼係數總體呈波動下降態勢。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係數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後,2009年至今呈現波動下降態勢,2020年降至0.468,累計下降0.023。同時居民收入分配調節在加大。“十三五”時期,全國居民人均轉移淨收入年均增長10.1%,快於居民總體收入的增長。

按消費支出計算,在世界銀行數據庫中,2016年中國消費基尼係數為0.385,比當年收入基尼係數0.465低0.080。消費的數據更直接地反映了居民實際生活水平。

收入分配要發揮好税收槓桿作用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進一步控制和縮小貧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通過發展經濟、辛勤勞動、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羣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羣體的要素收入。

同時,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税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寧吉喆特別回應了在縮小收入差距中的税收政策問題,“税收在分配當中已經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在初次分配,還是在再分配、三次分配當中,都要發揮好税收槓桿的作用。”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白爽 校對 陳荻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9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國貧富差距有多大?税收政策會調整嗎?國家發改委回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