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媽寶經,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對於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各位家長最頭疼的地方,他們大多並不知道該怎麼去教育孩子。
只能用自己認為很對的方法去教導孩子,結果就很容易把孩子引上了一個錯誤的道路,給孩子養成無法改變的性格。
都説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因為父母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後最先接觸的人,也是接觸最多的人,他們對於父母的言行舉止的印象是最深的。
而且他們還沒有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的意識,並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只是一味地聽隨父母的安排,跟着父母的行為來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行為和言語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成長,當一個孩子在展現自己的天性的時候,他們對於自己本性所喜歡的東西會展現出強烈的興趣。
如果這項事物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益處的,那麼還是基於自己的喜歡,自然會在這項事物上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但是如果父母基於自己的價值觀覺得這將是武士,一項不務正業的東西。那麼他們自然會對自己的子女進行遏制,這樣的話也自然會限制孩子在自己成長道路上的發展。
不僅僅是父母的三觀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言語也會改變孩子的成長軌跡。
33歲的女大學生範某,雖然已經畢業10年,但是現在仍然待在家中啃老,並不想出去接觸社會上的人和物,只想安心待在家中。
記者前去他的家中採訪,發現他的父母在平時教育他的時候,使用的一些言語,嚴重影響了範某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
原來從小父母對於他所喜歡的事物,都會給予一些打擊和否定,他們覺得自己的女兒所喜歡的那些東西,都是一些不務正業的事物。
在他們眼中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所以他們會對女兒表現出的興趣給予強烈的否定,並遏制女兒接觸這些東西。
女兒喜歡畫畫,他們覺得畫畫並不能讓他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跟她説:“畫畫有什麼用,天天想着不務正業的事,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女兒喜歡雕塑,想長大後成為一名雕塑家,他們就否定的説道:“你學雕塑能養活自己嗎?天天異想天開,不好好學習。”
這些批評和打擊讓女兒逐漸的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慢慢的不敢再去擁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父母並沒有發現女兒的改變,反而繼續着自己對於女兒的批評和否定,就導致女兒越來越不願意去陌生的人交流,甚至開始畏懼和他人交談。
如今的範某雖然已經接受了高等教育,從大學校園離開,但是她仍然不敢去步入社會,不敢與他人交談,只能自己待在家中啃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究竟要抱着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和什麼樣的言語?
1.多重身份
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其實要扮演諸多角色的,他們需要擁有許許多多的身份來和孩子相處。在日常,他們需要和孩子成為朋友,和他們一起玩耍,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教育等問題上,他們要成為孩子的引導者,來教育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2.多鼓勵多支持
對於孩子的想法不要馬上給予反對,要從多方面思考,在沒有影響學習的前提下要儘量保持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多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多鼓勵多支持。
關注「媽寶經」,每天學習專業有用的育兒知識,做新時代好媽媽!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記得給我們點贊並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