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個“十三太保”就能遏制中國?美國這想法也太13了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表示,美國“印太戰略”必然是一個失敗的戰略,要對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劃一個大大的問號。
與日韓領導人會晤,舉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峯會,正式啓動所謂“印太經濟框架”(IPEE)……這些天,美國總統拜登在大洋彼岸忙得不可開交。
尤其是打造13個國家參加的所謂“印太經濟框架”,更被外界視為美國組建新反華小圈子的新操作。
“拜登此行既安排了雙邊會談也包括了多邊活動,既涉及經濟層面也觸及戰略層面。”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看來,在亞洲開展如此密集的外交活動,於美國而言可謂史無前例,但實際效果,卻未必與其所想一致。
“雄心勃勃的嘗試”
23日下午,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正式官宣啓動。
在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聯合召開的記者會上,拜登強調:“這一框架是一個承諾,旨在與我們在這個地區的親密夥伴合作,以應對確保21世紀經濟競爭力最重要的挑戰。”
23日,美國總統拜登(左)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東京舉行聯合記者會。圖源:Reuters
白宮同日發表聲明稱,“印太經濟框架”共有13個初始成員國,分別是美國、澳大利亞、文萊、印度、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聲明表示,互聯互通的經濟(貿易)、有韌性的經濟(供應鏈)、清潔的經濟(清潔能源)和公平的經濟(反腐敗)是這一框架的四個關鍵支柱。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印太經濟框架”是美國政府自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為與亞洲國家建立經濟關係作出的最雄心勃勃的嘗試。
“必然失敗的戰略”
雖然框架內容有待細化,但一些媒體認為,這一框架“劍指中國”意圖明顯。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就曾直言,“印太經濟框架”旨在“有效反制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
對此,張家棟指出,這一框架就是針對中國,“從奧巴馬時期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到現在的‘印太經濟框架’,美國就是想在中國以外再組一個‘經濟俱樂部’,這是民主黨多年來的追求”。
23日,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圖源:AP
但就張家棟觀察來看,這一框架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協議,“它沒有太多強制性的條款內容,更側重戰略、政策、標準制定等層面,更像是一個經濟聯盟,站位高,強制力低,這在歷史上較為罕見”。
在美國啓動這一框架的前一天,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表示,美國“印太戰略”必然是一個失敗的戰略,要對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劃一個大大的問號。
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美方應切實按照自由貿易規則辦事,而不是另起爐灶、另搞一套,衝擊現行的區域合作架構,開地區一體化的倒車。“美國是不是在把經濟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意識形態化,用經濟手段脅迫地區國家在中美間選邊站隊?美方欠地區國家一個説法。”
張家棟認為,“印太經濟框架”的實際效果未必與美國所想一致,具體走到哪一步還很難説,“一方面,美國國內的政治局勢存在變量;另一方面,亞洲國家的初衷也與美國不盡相同”。
張家棟表示,一些亞洲國家或有制衡中國的考慮,但更多國家是看重其中的經濟機會,比如可能出現的貿易方向轉移,以及美國的優惠技術轉讓條款等。
戰略信號的釋放
23日,拜登與岸田文雄舉行會談。談話中,拜登接連發出美國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美國“願以武力防衞台灣”等表態。
張家棟認為,美國支持日本“入常”已提及多年,“延續口頭支持,實際持相對消極的態度”或為美國的真實心理,“因為美國或許並不真的希望盟友與自己平起平坐”。
儘管在拜登發表“願以武力保衞台灣”的言論後,美國白宮緊急出面滅火,但張家棟猜測,這有可能是拜登本人以及美國白宮的真實想法,只是能否公開表達是個問題,“考慮到明確表態可能帶來的風險,美國對台灣本就持戰略模糊政策,但這一政策裏依然包含着上述可能性”。
“印太經濟框架”23日在日本宣佈啓動。圖源:RFI
張家棟表示,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峯會的舉行,以及“印太經濟框架”的敲定,在一定程度上説明,美國企圖在“印太戰略”的經濟、戰略兩個層面同時發力。
張家棟強調,在俄烏衝突持續的背景下,重申亞太地區為美國的首要戰略關注點,是拜登此行釋放的最重要的戰略信號。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王若弦
編輯 深海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