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爛牌打出王炸,這是中國品牌在崛起之路上展現出來的硬核肌肉實力。
1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累計銷量達到86.7萬台,同比增幅明顯,佔到中國市場乘用車總銷量的42.4%。
數據背後,是中國品牌佔有率迅速拉昇的喜人局面,相比於去年同期,中國品牌市場佔有率提升了4.7%。
重回40%大關並且夯實地位,是三家企業在銷量上直接拉昇的必然結果。
長城、長安、吉利三家企業在1月份完成了出色的銷量,成為三分中國乘用車市場的關鍵企業,其中,長城1月銷量達到接近14萬台,長安、吉利兩家企業乘用車銷量均交出15萬高位數據成績單。
三家企業完成了乘用車市場中累計45萬的出色銷量。這佔到了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的50%,顯然成為車市變革中的成功者。
不得不承認的是,三家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品牌的第一梯隊,成為了日系車陣營的豐田、本田,德系車陣營中的大眾,美系車陣營的通用與福特,這三家企業不僅僅在中國市場中開始與外資品牌在核心市場搶奪市場,同樣在海外市場開疆拓土。
吾家有女初長成,中國品牌長勢茂。
在整個1月份乘用車市場中,長城以市佔率6.8%的份額繼續成長,吉利與長安均以超過7%的市場份額在市場中積蓄能量。
三家企業以累計超過21%的市佔率代表中國品牌出戰乘用車市場份額,這是中國乘用車30年發展歷史中,真正形成規模的一次。
以最少的品牌來搶佔最大的市場份額, 在1月份的乘用車市場中,每賣出100台車,就有21台車是長城、吉利或者長安。
從中國品牌崛起的道路上分析,這三家企業的成功已經告一段落。
無論是產品規劃、技術儲備、服務體系還是品牌價值,這三家企業已經能夠以出色的表現力來讓市場接受他們。
尤其是在15萬以內乘用車市場,這些產品是絕大用户選車時繞不開的選擇。
與那些一線外資品牌完全不同的是,這三家企業在中國乘用車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只能算得上“初學者”。
作為三強之一的帶隊企業,長安作為國企銷量擔當,在自我研發過程中做出了敢於突破自我的表率,與其它國企巨嬰相比,長安並沒有依賴合資項目而放鬆自主項目板塊的成長。
如何突破自我,長安成為了國企表率。
並沒有這種背景的長城跟吉利,在逆流中成為歷史定向篩選之後的一線企業,如果説吉利長成參天巨樹是背靠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崛起帶來的強勢利好,那麼長城的長成,體現出來的是中華民族在面對外資擠壓時,表現出來的堅韌毅力以及突破封鎖的果敢。
吉利一路走來不過20年,藉助資本的力量,通過收購來完成企業的成長,作為彎道超車成功的最佳範本,以沃爾沃為技術核心推動力,通過技術轉化以及學藝的手段,真正意義上車成為這個時代中難以被超越的企業。
彎道超車不是嘴上説説那麼簡單,還需要靈活運用,那句營銷是帆成為千古絕唱,讓中國品牌懂得了營銷對於企業來收有多麼重要。
任何企業都需要與用户站在一起,營銷不是吹噓,是企業在時代變革下需要的靈活態度以及執行策略,會營銷的企業,產品往往都不會差。
相比於彎道成功的吉利,長城通過直線超車來詮釋北方人的果敢與實力。
竺延風説,魏建軍什麼都沒有,保定不是技術高地更不是人才高地,出了長城非常不容易,這家企業長成參天巨樹,靠的就是北方人埋頭苦幹的態度。
但魏建軍不同,他不喜歡閉門造車,造車的同時喜歡走走停停,想想看看,哈弗品牌如今走向世界,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SUV,靠的絕對不是吹噓,而是前瞻的眼光以及敏鋭的嗅覺。
中國品牌都很不容易。
如果沒有長安豐厚的資源支持,就得有李書福那種懂得操控企業的戰略眼光,如果這些都沒有,就必須要有魏建軍式的隱忍能力。
成功自有成功的道理,縱然歷史由成功者訴説,但我們必須要思考的是,成功者總有自己成功的理由,在對抗外資的道路上,這些企業總能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
從小了説,亦或者是一台逸動PLUS,它能讓你放棄朗逸,亦或者是一台哈弗H6,它能讓你在買單的時候更加放心,亦或者在預算不足的時候,帝豪的出現讓你更好的放下顧慮。
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品牌來説,買車已經不是一件難以抉擇的事情,在15萬以內市場,放棄合資品牌已經不是見選擇上的難題。
畢竟,佔到整個乘用車市場21%份額的三家中國品牌在告訴所有人,歷史長河中,應該有中國品牌濃重的一筆劃過。
並且,永存。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