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交接在即特朗普遭遇多重困境,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
1月6日美國因國會騷亂事件在全球顏面掃地之後,怒氣衝衝的民主黨人給“禍首”——總統特朗普貼上“非常危險之人”的標籤。連日來,這個“危險分子”受到一連串懲罰:社交媒體賬號被封,“讓他下台”呼聲四起,多位盟友選擇“逃離”……按西方媒體説法,昔日呼風喚雨的大人物正受到“空前的政治孤立”。
11日,民主黨人據稱計劃在眾院啓動對特朗普任內的第二次彈劾。分析認為,一連串打壓將弱化特朗普的個人影響力,但“特朗普主義”仍將存續,並被共和黨人“換裝”沿用。此外,受言論約束和司法指控後,極度不滿的特朗普支持者在1月20日前上演街頭暴力的概率大幅上升,權力過渡期內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
連13天也不願等
“憤怒、震驚、痛苦、羞恥……全體美國人都在1月6日或多或少體驗了這些感受”。今日俄羅斯電視台指出,“這也使得‘1·6’像‘9·11’一樣,成為歷史分水嶺。”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特朗普應對事件負責,63%的人認為他應受到譴責。
不過,“認錯”“服輸”,從來不是特朗普的“人設”。他一邊答應1月20日權力有序交接,一邊仍對大選結果耿耿於懷,且隻字未提與騷亂的關係。8日,他表示不會出席當選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這將使他成為自152年前安德魯·約翰遜以來首位不出席繼任者就職儀式的現任總統。
面對特朗普的“破格”之舉,拜登倒也淡定,反唇相譏特朗普不出現“是件好事”。美國政府一位高級官員當地時間9日説,副總統彭斯將出席拜登就職典禮。
一邊是繼續“傲嬌”的特朗普,一邊則是急着把他踹下台的民主黨。按照眾院議長佩洛西的説法,“雖然只剩13天,但對美國來説,任何一天都可能是場恐怖秀。”言下之意:連13天也不願等。
佩洛西大動肝火,確有她的理由。“1·6”事件中,老太太的座椅被騷亂分子“享受”,私人物品被“順走”,成為國際笑話,不找特朗普算賬還找誰?她正考慮最早於11日在眾院提出新的彈劾條款,指控特朗普“煽動叛亂”。預計眾院最快於13日進行表決,簡單多數票即可通過。
如果眾院啓動彈劾程序,將是特朗普任內遭遇的第二次彈劾。一旦彈劾成功,參議院可以禁止特朗普再次擔任公職,意味着他無法再次競選總統。
然而,大多數分析認為,用彈劾將特朗普趕下台並不靠譜,且容易引發其他問題。
第一,就算眾院啓動彈劾,留給參院審理的時間極其有限。因為參院19日才復會,而拜登20日就上任了。就像一位議員説的,對於把抗疫和經濟刺激視為優先議題的拜登,上任後10天到20天卻忙於政鬥,絕非正確的“任期打開方式”。
第二,彈劾罪名需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議員投票贊成才能成立,意味着至少需要17位共和黨參議員“反水”。眼下,賓州參議員圖米等4名共和黨參議員對彈劾持開放態度,但距離“湊齊”17票還有一定距離。
第三,人們還擔心,特朗普任期“黃昏時刻”的彈劾和加時賽,可能便於他“自我裝扮”成一個受害者而非肇事者,從而團結更多粉絲。
除彈劾外,佩洛西和參院少數黨領袖舒默還敦促彭斯“立即援引憲法第25修正案”,宣佈特朗普“不適合”執政。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日援引消息人士説法稱,彭斯希望保留這一選項,以防特朗普變得更“不穩定”。
路透社民調顯示,儘管有57%的美國受訪者希望特朗普立即下台,但大多數都支持援引憲法第25修正案,只有14%的人呼籲彈劾。
“他只能靠自己了”
受到“被下台”威脅的同時,另兩件事也似乎讓特朗普感到“人未走,茶已涼”的落寞:一是諸多盟友離開,二是社交媒體賬號被封。
“特朗普對華盛頓共和黨人的牢牢控制開始瓦解,使他在動盪不安的政府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政治孤立。”美聯社指出,“一些盟友選擇逃離,包括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格雷厄姆,以及辭職的2名內閣成員和至少6名助手。”
“此時此刻,我不會再為他(特朗普)辯護。”小布什政府的前白宮新聞秘書、曾投票支持特朗普的共和黨策略師阿里·弗萊舍説,“我不會為挑撥煽動暴亂分子的罪名辯護,他只能靠自己了。”
美聯社認為,從佐治亞州參議員決選失利,到國會大廈騷亂,接連的亂象迫使共和黨人重新評估與特朗普的關係。其結果可能重塑共和黨——在華盛頓的黨內上層與美國深紅色地區“挺特”黨員之間形成分裂,對特朗普影響力構成衝擊。
而社交媒體“擴音器”被剝奪,也令特朗普惱羞成怒。
推特8日宣佈,“鑑於進一步煽動暴力的風險”,決定永久封禁特朗普個人賬號。此前,臉書及其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視頻網站優兔等美國社交媒體巨頭已宣佈關閉特朗普賬號或限制其發佈聲明“至少到其任期結束為止或無限期”。
對此,特朗普聲稱不會就此“被沉默”,正考慮儘快創建自己的社交媒體平台。
輿情分析人士發現,特朗普在推特主賬號被封后,馬上“換馬甲”,轉戰美國總統官方賬號等多個推特賬號,但要麼被刪帖,要麼被銷號。而谷歌和蘋果分別於8日和9日暫停從應用商店下載“帕勒”(Parler),也讓特朗普“移師”這一右翼在線平台的可能性化為泡影。
美聯社認為,特朗普下一個“登錄點”可能是Gab,但他在Gab上粉絲只有44萬。北卡羅來納大學新聞學助理教授麥格雷戈認為,如果轉戰其他平台,特朗普的影響力可能大打折扣,將對其政治命運和美國民粹主義運動產生不小影響。
但馬薩諸塞大學教授扎克曼認為“特朗普走到哪裏都會吸引很多受眾,可能出現更分散、受眾更小、意識形態更孤立的平台”。例如,MeWe,Wimkin,Stormfront等,都被曝出具備“特朗普陣地”的潛質,它們打算在拜登就職典禮前組織破壞活動。
還有人沒“下船”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學者孫成昊認為,對於特朗普的困境,要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國會騷亂事件挑戰了美國民主法制底線,因此即便連共和黨盟友也認為事件太極端,向特朗普投以譴責。他的社交媒體也被封,短期內“推特治國”前景渺茫。但另一方面,以民粹主義、反全球化、本土主義為基本特徵的特朗普主義,仍將在共和黨內擁有市場。
“特朗普這個人不行,不代表他的政策主張失靈。”孫成昊説,“只是,共和黨不會像特朗普那樣言行極端,而會轉向温和的立場表述,繼續利用特朗普主義的遺產塑造本黨,否則他們在政策主張上與民主黨就沒區別。”尤其當拜登上台後施政刺激白人選民之時,就是特朗普主義“換裝上市”之際。
共和黨民調專家弗蘭克·倫茨認為,“1·6”事件使原先支持特朗普的專業人士“逃離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但還有很多支持者對特朗普不離不棄,“將追隨他至天涯海角,哪怕掉落懸崖。”分析人士注意到,“1·6”事件結束後的幾個小時,147名國會共和黨人依然反對拜登勝選,其中包括密州的霍利、得州的克魯茲等。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沈逸認為,使用彈劾或憲法第25修正案“對付”特朗普,基本不會取得實質結果。然而,對特朗普及其廣大支持者“禁聲”可能對局勢產生影響,起到反效果。
“特朗普支持者(尤其極端勢力)原本已失去道德高地,受到民眾厭倦和唾棄。但現在這波反打用力過猛,不讓他們發聲,反倒使他們相信特朗普所説的民主黨心裏有鬼,驗證了特朗普傳播的不實信息。”沈逸説。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的結果就是,特朗普支持者在1月20日前上演街頭暴力的概率顯著上升,“具體發展到什麼程度還不好説”。而特朗普主義也會強化它的存在,並加劇政治撕裂。
孫成昊認為,民眾對大選結果不滿,僅僅是上演街頭政治的表層原因。深層原因在於貧富分化等困擾美國社會的長期結構性問題未解。疫情又放大了社會弊端:少數族裔得不到救治和照料、失業人數增多觸發“一代不如一代”的迷茫感等等。可以説,大選因素疊加疫情因素,使美國社會撕裂程度加深,並在“1·6”期間集中爆發。而美國民主制度也未與時俱進,致使三權分立被玩成了“否決政治”,兩黨制衡演變為“政治極化”。
“雖然衝擊國會這種比較極端的案例可能短期內不會上演,但由於不少民眾覺得沒辦法通過大選、通過制度表達合理訴求,那就只好訴諸遊行,這或許將成為美國的政治新常態。”孫成昊説。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