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蕎 文/圖
9月29日,大渡口區各街道社區的抗疫醫務者、抗洪志願者、社區民警、10月1日過生日的老人們,都吃上了一碗熱騰騰的長壽麪。面在手,情在心,吃者不同,面亦有百般滋味。
現場氛圍熱烈
一碗麪既有愛國心又有敬老情
合唱生日歌,戴着生日帽,老人們拿着生日禮物,笑容就再沒有消失過。在大渡口區九宮廟街道九怡社區,40多名老人歡聚在轄區養老機構。欣賞完三句半節目、參與完手語舞,小面便在熱烈的現場氛圍中,上了桌。這碗麪,既有愛國心,又包含敬老情。
86歲的郭中華爺爺生日在10月1日,名叫“中華”,一位退役老軍人。“國慶節是我的生日,也是祖國的生日。”郭爺爺笑,“我很榮幸自己和國家能有這種緣分,也為祖國如今的發展感到無比自豪。”或許是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緣故,老人哪怕吃着面,嘴上也愛念叨:“現在好呀。”
64歲的奚正明一邊津津有味地吃着面,一邊和旁邊的老人調侃:“你們是‘正户’,我是‘偏户’,我要多吃點。”原來,奚爺爺除了10月1日過生日,還帶着另外一個目的而來:一個人代表兩個人來吃——他和他的兒媳婦。
兒媳希希是兒童醫院的護士。新冠疫情期間曾派駐重慶市定點救治醫院,戰鬥在抗疫一線,40多天沒能回家。“她今天也被街道邀請了,但在上班不能來。所以這碗麪,是她拜託我一定要替她吃到。”奚爺爺給記者轉述着兒媳的原話:“一碗小面不貴,卻代表着社會對我們醫護人員的認可,它不一樣。”
奚爺爺豎起大指姆,誇讚活動很有意義。“現在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社區讓我們居民的幸福感與日俱增。”
郭中華老人端起一碗麪
為醫務工作者端上一碗麪
與那麼多榜樣一起就是最大收穫
他們有的是疫情防控、抗洪搶險志願者,有的是社區民警、醫護人員,還有的是基層城管執法隊員。20個食客,四桌人,身份各異。在大渡口躍進村街道,大夥的“同心面”就這麼吃起來了。
85歲的範克芳對於在座很多人來説,都不陌生。儘管是四方桌,大家都笑言範婆婆要“上座”。除了是重慶好人,20年內自掏腰包植樹的感人事蹟外,範婆婆在疫情期間更是自願報名,成為了一名轄區志願者。
吃完麪,範婆婆的“吃後感”卻和別人有點不同。“我現在腿腳沒有原來方便了,服務羣眾這些工作漸漸力不從心,沒有以前做得那麼好了。”説罷,天生樂觀的她又挑起了一筷子面,鄭重地告訴記者,“這碗麪不僅為祖國慶生,也當是為我自己鼓勁,也為大家朝着幸福生活奮鬥而鼓勁。”
和範婆婆同桌的張進,是躍進村派出所的一名社區民警,從警已有10年。“對我來説,今天這碗麪除了祝福祖國,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和這麼多榜樣同座。”
作為一個新疆人,張進入鄉隨俗,極愛吃重慶的小面。“紅湯象徵紅紅火火,麪條又代表長長久久。藉此機會,祝福我們祖國國泰民安。”
民警張進吃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