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城市“如常”,他們晝夜不停甘當防疫“幕後英雄”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綜合

位於長寧區的上海蘭衞醫學檢驗所,燈火通明的核酸實驗室讓白天和黑夜的界限變得模糊,因為時間是關鍵點——為了便於市民常態化出行,從採樣到出具報告需控制在6小時,這裏24小時晝夜不停運轉已是常態,每天最多完成18萬管的檢測量。

擰蓋、加樣、再擰蓋,別小看這些動作,面對海量的樣本,即使戴着兩層手套,手上起泡也是常有的事。穿着密不透風的防護服,蘭衞核酸檢測應急小組12小時輪班,在最高35℃、最低0℃以下的複雜環境中完成一系列操作。他們是離病毒最近的人,是“掃雷人”,也是疫情防控的“幕後英雄”。

“我來,我行!”時常在實驗室內響起;“快、準、狠”一氣呵成,是團隊永恆的追求。

“總要有人負重前行,我們清楚肩上責任”

新冠病毒的核酸被包裹在蛋白質內部,檢測時需破壞外部蛋白結構,以“捉”到內部的RNA。這一過程中,每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閃失。

在實驗室一區,應急小組成員楊丹丹每天都要根據待檢樣本量,配置好核酸檢測必備的試劑。在物資緊缺的防疫最吃勁時期,每一份試劑都需全手工配製——手拿排槍吸取試劑放置到專用孔洞中,這個操作看似簡單,卻容不得半點差池,而且每天平均要配置5萬管標本量。

“我們區域的成員都是年輕人,手腕和腰部卻貼滿膏藥,有人還得了腱鞘炎。”反反覆覆的試劑調配,楊丹丹和夥伴們經常一干就是一整天,防護服內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臉上也被N95口罩勒出了深深壓痕。

檢測量的激增,也曾讓應急小組應接不暇。鞠鵬程是經驗最豐富的成員之一,面對的是平時10多倍的工作量,他每天絞盡腦汁統籌人員安排,尋求在巨大樣本量和有限人力資源之間的平衡,保證檢測結果及時上傳。

“我深知核酸檢測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每一個檢測結果都牽動着一名市民的心。”那些天,鞠鵬程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單日最高處理樣本量達2.7萬餘份,“總要有人負重前行,保證檢驗報告高質量準時完成,我們都清楚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應急小組成員每天24小時不間斷進行着標本接收、核酸提取擴增再到結果分析……實驗室裏都是“嘀嘀嗒嗒”的加樣聲音。

面對複雜的流程,鞠鵬程也有了新思考:能否用數字化提高檢測效率?經研發,團隊從原來手抄CT值原始記錄變為自動傳輸相關數據,以及成員輪轉更加科學化,檢測報告出具時間從12至24小時縮減到6小時,為疫情防控爭取到寶貴時間。

“別看大多是女孩子,戰鬥力特別強”

除了參與本市核酸檢測任務,蘭衞核酸檢測應急小組還支援了國內其他十幾個城市。

“每一次都是週末接到通知,最多一天就要集結出發,氣膜方艙實驗室也同時發到當地。”錢倩幾乎參與了每一次的支援。

今年是錢倩來到蘭衞的第十個年頭。身兼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和團委書記的她,主要從事統籌和外聯工作。比如,根據不同的檢測要求統籌物流、耗材、標本對接流程等,並在每輪篩查結束後上報核酸檢測結果。疫情形勢複雜多變,每天的篩查量、篩查人羣不斷變化,統籌工作事無鉅細,錢倩有時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可無論在哪,她從未退卻,“是考驗,更是成長,是我青春中最難忘的一個個瞬間”。

此外,錢倩還要做好團隊成員的生活保障和心理疏導,大家都稱她為“錢媽媽”。錢倩對隊員的表現特別自豪:“這是一支鐵打的隊伍,別看大多是女孩子,戰鬥力特別強。”

舍小家為大家,是所有隊員的選擇。“關鍵階段,我們必須保持全天候、多批量、超常規、高質量的核酸檢測工作狀態。”錢倩説,“要跟病毒賽跑,更應爭分奪秒。”很多隊員由於工作太忙無暇照顧家庭,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內心雖有愧疚,但隊員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孩子們樹立榜樣,讓他們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人”。

轉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後,核酸檢測應急小組的任務也有了新變化。健康管理室主任張楊芳承接所有采樣員的培訓與採樣亭質量管理工作,檢驗科實驗室副主任吳瓊將視線繼續緊盯感染防控。

“不讓病毒在實驗室有任何‘生根發芽’的機會。”吳瓊不僅為實驗室內部的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撐,還琢磨着如何進一步提升檢測質量,為核酸檢測有序開展保駕護航。

團隊小傳:

上海蘭衞醫學檢驗所股份有限公司核酸檢測應急小組由112人組成。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這支女性佔比超85%的隊伍,為上海乃至全國提供核酸檢測服務。僅在上海,就協助全市10多個區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二三級醫院、數千家企業,每天完成超10萬管的核酸檢測量。蘭衞醫學檢驗所先後獲評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上海市文明單位、青年文明號等榮譽。


作者:祝越

攝影:張伊辰、受訪者供圖  

編輯:陸益峯

責任編輯:顧一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