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熱銷的新能源車,已經陸續出海。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共出口20.2萬輛,同比增長1.3倍,佔汽車出口總量的16.6%,增速遠高於整個行業。量價同增是一個很好的兆頭。據乘聯會發布的數據,1-5月汽車出口均價1.67萬美元,同比去年的1.53萬美元,均價提升7.7%。
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新能源汽車是當前汽車出口的最大亮點,一些企業已經成功進入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目前蔚來、理想、小鵬、等新造車品牌陸續進入歐洲市場,中國電動汽車已經佔到歐洲電動汽車總銷量的10%。
驅動它們走向海外的原因,除了各國陸續推出的電動化政策,國內日趨激烈的競爭趨勢也讓新能源品牌不得不考慮開闢新市場。
初級淘汰賽結束,內卷加劇
國內新能源市場經過第一輪殘酷淘汰,有一批品牌已經倒在了黎明之前——拜騰、博郡、遊俠等相繼成為歷史。蔚小理和哪吒、零跑間的排位不斷演化,比亞迪、埃安持續刷新銷量格局,自主高端選手嵐圖、極狐、智己仍在奮力拼搏。
比亞迪屬於個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做後盾,讓它銷量一翻再翻,7月以16.25萬輛的銷量持續領跑車市。上半年比亞迪和特斯拉兩者市佔率之和去到了29%,佔據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市場。銷量向頭部車企集中,給其他選手留下的空間就越小。
與此相對應的還有新能源滲透率的提升。據乘聯會數據,今年7月中國品牌乘用車的新能源車滲透率51.7%,消費者意願的提升和資源向頭部的傾斜,讓廝殺更殘酷,也間接導致了車企利潤微薄,很多車企的盈利狀況並不樂觀。
規模化效應給比亞迪帶來了不錯的利潤,據此前比亞迪發佈的2022年二季度業績預告顯示,該季度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19.9億元-27.9億元,同比增長112.7%-198.2%。
對於那些產能不足,體量尚不足以實現規模化的品牌來説,盈利更加艱難。以蔚小理為例,即便是銷量大增,但目前還沒有一家實現盈利。
除了大手筆研發投入和不菲營銷費用,退坡的新能源補貼也加劇了不穩定性。以碳酸鋰等為首的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也在無形中推動車企造車成本的攀升。各種因素疊加之下的內卷環境,讓活下來的其他新能源品牌不得不尋找更多出路,比如出海。
新能源車首選挪威
出海不是新能源時代的專利,燃油車時代就已開始。相比造車新勢力加速佈局歐洲市場,長城、吉利、上汽等主要是登陸東南亞,作為日韓系燃油車的代替者。
受限於三大件的差異,燃油車出口車型大多是中低端水平,出口單價低且利潤微薄。切換到新能源窗口期恰好相反,得益於國內智能化和電池技術方便的優勢,讓國內車企有了反超的機會。
這次新能源車出海掘金,不再像以前依靠低價。據中汽協副總工程師徐海東介紹,2021年出海歐洲的新能源車平均單價為3萬美元。
據乘聯會的統計,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共出口20.2萬輛,同比增長1.3倍,佔汽車出口總量的16.6%。其中挪威和荷蘭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挪威是很多新能源車企出海的首選,作為歐洲新能源滲透率最高的國家,並沒有相關本土汽車品牌。按照規劃,挪威將在2025年前停止銷售汽油車和柴油車。吸引人的還有一系列鼓勵電動車發展的措施,包括減免機動車增值税,以及免停車費和過路費,允許使用公交車道、免渡輪船票等多項紅利政策。
根據挪威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挪威共計銷售17.62萬輛汽車,其中65%的車型為電動汽車,同比增長了11個百分點。目前蔚來、小鵬、嵐圖等車企已先後登陸該市場。
不同於燃油車時代,新能源車對於充電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國家達到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從這點來看,以挪威為中心的歐洲板塊是中國車企出海的不二之選。
出海,各有各的打法
出口地選擇上,各大品牌都較為默契地瞄準了歐洲市場,其嚴格的碳排放政策以及補貼政策和相對完善的基建,可以帶來更加成熟穩定的發展環境。
今年1-7月的中國車企在歐電動車銷量榜單中,極星、名爵和比亞迪奪得了前三甲。雖然體量暫時都不大,但已經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走出去是大家一致的選擇,但每個品牌面臨的處境卻不盡相同。完成華麗轉身的比亞迪此前宣佈正式進入日本市場,直擊兩田腹地。技術實力輸出是它的特點,推出的元PLUS、海豚和海豹,都是來自e平台3.0的車型。作為比亞迪目前最先進的電動車平台,集合了當前品牌最先進的技術。
五菱也加入了出海大軍,8月8日,中國五菱的首款新能源全球車Air ev在印尼正式下線。有別於其他品牌單純的產品出口模式,上汽通用五菱是第一家向海外輸出知識產權的汽車企業,實現了技術轉讓費由繳到收。這一點轉變也讓其海外競爭力更加全面。
以“蔚小嵐”為代表的新勢力,依然是直營模式吸粉,通過一系列定製服務打開市場。目前來看,銷量都不高,更多是試水,後續獲得市場認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搶灘登陸聽起來很美好,但依然面臨不少難點,這和燃油車時代是共同的問題。比如對於當地法規、市場偏好的認知。以歐洲和南美市場為例,歐洲注重環保,南美因為地勢崎嶇,更加註重車輛爬坡性能。這些都需要中國車企制定相宜的策略。
國內市場內卷,出海開闢新市場,對於各新能源品牌來説是機遇。過程中必然也會伴隨不少曲折,要打開出口這條通道,需要各品牌抱團前行,才能在未來競爭中更好把握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