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網站9月13日發表題為《歐盟和北約考慮戰略定位之際,“北溪-2”將留下深深的怨恨》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9月10日,北溪天然氣管道二線(“北溪-2”)全部完成。這條天然氣管道穿越芬蘭、瑞典和丹麥海域,從俄羅斯海岸通往德國,全長1200公里。從秋季開始,它的兩條支線管道將讓俄羅斯實現每年向西歐增加輸送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相當於德國全國消耗量的一半)。
“北溪-2”的倡導者一直將它描述為商業項目,但很少有商業項目被如此政治化。“北溪-2”已經成為德國與美國支持的“輸家抗議陣營”對戰的焦點,因為美國一心避免作為俄羅斯天然氣過境走廊的烏克蘭被邊緣化。歐盟和它統一發聲的能力面臨巨大考驗。早在2016年,喬·拜登就稱“這對歐洲來説是一筆糟糕的交易”,該議題也是美國國會的替罪羊。這條“普京的管道”在北約盟友之間造成了裂痕。
這是位於德國北部城市盧布明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終端 新華/TAKEFOTO
誠然,美國與德國在7月21日達成的妥協符合新總統對美國與歐洲重修舊好以及重建被前任破壞的跨大西洋關係這一承諾。這一舉動或許也因為考慮到來自中國的壓力以及團結西方政治力量的緊迫性,因為阿富汗危機管理削弱了西方政治力量。拜登取消了自2019年以來對該項目的限制並允許該項目完成,似乎意識到了美國域外製裁適得其反的效果以及對歐洲韌性反思的刺激作用。然而,在歐盟和北約都在考慮各自的戰略定位之際,“北溪-2”將給雙方留下深深的怨恨。
波蘭前國防部長拉多斯瓦夫·西科爾斯基將北溪項目比作1939年的《蘇德條約》,體現了中歐和東歐國家有多麼沮喪。歐盟委員會收到投訴,波蘭要求美國將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擴大到“北溪-2”項目,暴露出27國在俄羅斯——究其根本是2014年之後的烏克蘭——問題上的分歧。
美國趁虛而入,插手該項目,招致包括德國外交部長海科·馬斯在內的德國當局的強烈反對:“歐洲能源政策問題應該在歐洲討論,而不是在美國。”
在烏克蘭危機和在加里寧格勒部署“伊斯坎德爾”導彈的背景下,人們非常擔心“北溪-2”可能被利用,成為政治或經濟反擊政策的載體。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理查德·盧格擔心歐洲的能源依賴給北約凝聚力造成後果。這也是2018年5月17日唐納德·特朗普在白宮接見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時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