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問題藏有很大的學問,有些父母很會教育孩子,把孩子培養得很優秀;而有些家庭教出來的孩子,身上存在很多不好的習慣。從孩子小時候為人處世的風格,就大概可以看出孩子未來的樣子。孩子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如果比較大方,則更能被他人接受,長大以後也可以較好地融入社會。
曉晴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在上幼兒園。可是她發現自己的女兒不管有什麼玩具都不想跟人分享,別人一動自己的東西,她就會大哭大鬧。有時候家裏有一些好吃的東西也只能她自己一個人吃,對此曉晴很苦惱,不知道要怎麼改掉女兒身上這種壞毛病。如果孩子這樣下去,以後可能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
其實,孩子之所以如此小氣,離不開家庭的教育。
1、 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家庭
有些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非常寵愛,不管孩子喜歡什麼東西,都會滿足孩子。孩子享受着父母這種毫無節制的愛,時間久了內心就會膨脹,覺得只要是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得到,也不願意讓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對於這種家庭,父母應該要對孩子提高要求,不能總是什麼都滿足孩子。
2、 父母很小氣的家庭
父母的性格對孩子也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在與人交往的時候總是很小氣,計較很多。比如和親戚或者鄰居交往的時候,總是把自己自私的一面展現在孩子面前。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模仿父母這種行為,對別人也會變得很小氣。
3、 家裏很窮的家庭
有些孩子在一個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成長,孩子從小會覺得錢對自己很重要,會把自己的東西看得很重,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父母賺錢如果很辛苦,孩子就會對錢有一種特別的依賴,總是很省不敢浪費,心裏也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
一是人緣更好。如果孩子總是斤斤計較,就會讓身邊的人覺得很自私,不喜歡跟他們交往。分享可以帶來好人緣,結交更多的朋友,讓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二是心胸更加寬廣。孩子如果懂得分享,就不會總是活在計較中,不會輕易被一些小事情影響心情。一個把自身利益看得太重的人,也就很容易讓自己變得不快樂;三是有更好的前途。大方的人適應社會的能力更強,可以輕易融入各種環境裏面,有機會遇到更多的貴人,幫助自己獲得成長。
一、讓孩子明白分享的意義
很多孩子不懂得分享,是因為他們認為分享會讓自己吃虧,會失去一些東西。他們沒有意識到分享可以帶給自己的東西。父母要教育孩子,分享可以帶給自己快樂,可以讓自己收穫友誼和尊重。孩子如果想通了,也就會願意分享。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分享,自己就要在孩子面前展現自己慷慨的一面,用自己的行為教育孩子,才會更有説服力。如果自己做不到,無法言傳身教,説再多的話也對孩子也起不到作用。父母的實際行動比説出來的任何話都來得有力量。
三、鼓勵孩子多走出去
父母要讓孩子多走出去,和多一些人相處,不能總是處在一個閉塞的環境裏,缺少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孩子多認識一些人,多交一些好朋友,思維會更加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