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居家養老需要更多技術加持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綜合

據報道,作為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範街道,上海江蘇路街道近日啓動了為轄區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的工作,一旦水錶讀數12小時內低於0.01立方米,“一網統管”平台就會及時將信息反饋給街道和居委會。

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助老養老成為中國社會的大課題。儘管現在各類養老機構不斷健全,但居家養老依然是大多數老年人的第一選擇。留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養老當然很好,但問題在於,許多子女與父母並不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有的居住地還相距甚遠,而獨居老人突發疾病的情況時有出現。如何更好利用社區資源,確保居家養老的舒適度、安全性,是十分艱鉅的現實任務。

以技術加持居家養老,為破解難題提供了新方案。從前,街道或社區主要靠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電話、上門的方式關愛獨居老人,人力成本較大,服務也未必能那麼及時。而小小智能水錶中融入的巧思,既包含了對老人的關切,也提供了一種思路:藉助技術進步,有望以一種低成本、低人力消耗的方式,把社區打造成“沒有圍牆的養老院”。事實上,近年來,各地類似探索還有不少,比如,北京為獨居老人提供“智能門禁+巡視探訪”服務,浙江海寧為失智老人發放定位手環。老人得到更多保護,社區工作效率提升,豐富“中國式養老”方案的同時,也切實為家庭和社會解除了後顧之憂。

立足中國國情,智慧養老的方向,應當是以技術降低養老成本、提升服務效率。現如今,養老服務領域也出現了類似於AI陪伴機器人、智慧護理牀、遠程監測手錶等智能化適老產品,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但就目前來看,能用上種種高端設備的老人終究是少數。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老年人數眾多,且老齡化態勢複雜,城鄉差異、地域差異等同時存在。如何進一步提升技術發明的“適老性”,推動大眾化、低成本的技術普及,讓更多老人享受到“技術紅利”,還需要各方攜手探索。

技術再先進,服務再完善,也無法解決所有養老問題,尤其是老年人的情感寄託問題。對子女來説,儘管路途遠、時間緊、壓力大,難以常回家看看,也得多多聯絡、時時關愛老人。以家人之愛為基點,經過社會發力、技術加持,定能支撐起老人們的幸福晚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