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核心:
外循環
內循環
在寒冷的冬季如何使用暖風才能快速提高車內温度?相信這一問題困擾過很多新手司機,然而有效升温的方式實際非常簡單,首先並不是如何控制內外循環的切換,而是如果提高「熱車效率」。
燃油汽車的暖風系統比較特殊,與家用空調利用壓縮機配合製冷劑進行形態轉變,同時利用電輔熱模塊加熱的原理完全不同;普通汽車的暖風是“水暖系統”,制暖依靠的是發動機的防凍冷卻液的流動,利用高温溶液加熱暖風水箱,之後再通過鼓風機將低温空氣吹過高温水箱,以低温物體吸熱升温的原理製造暖風,原理參考下圖。
知識點:暖風水箱升温的基礎是防凍冷卻液(簡稱冷卻液),但是在低温冷啓動時冷卻液不僅温度很低,而且並不會流動到水箱;因為冷啓動的加熱階段中,控制系統為快速提升機體與冷卻液温度,採用的是「小循環」流動模式。
也就是冷卻液只流經缸蓋吸熱,而不切換到前置散熱水箱降温;直到温度達到90℃左右後,節温器的石蠟融化並膨脹,擠壓關閉小循環水道並打開大循環水道後,冷卻液整體温度才會得到提升。同時將空調温度調整到高温或扭轉到紅線區域,此時打開風擋才會打開暖風水箱管路的閥門,也才會有暖風開始出現,所以如何加速冷卻液的温度才是核心問題,否則不論如何循環都沒有暖風。
高效率熱車方式&技術包括:
1:缸蓋集成排氣歧管,這是目前主流的快速熱機技術。內燃機燃燒時的尾氣温度非常高,達到排氣歧管後的温度仍然可高達900℃左右;那麼利用這種高温氣流則可以快速提高缸蓋,以及流經缸蓋的冷卻液的温度了。
所以新手在選車環節可以重點關注這項技術,國產汽車諸如長城、長安、吉利、比亞迪等都有使用,合資汽車也有通用、寶馬、奔馳、奧迪、大眾、菲克等品牌使用。
2:啓動後隨即正常駕駛,這是快速獲取暖風的有效方式。內燃機的做功基礎是燃燒燃油,燃燒必然會產生熱能,這是讓冷卻液升温的基礎;然而冷啓動的怠速轉速不過1200rpm左右,四衝程發動機是曲軸轉兩圈做功一次,也就是怠速只是每分鐘加熱600次左右。
但是正常駕駛卻是以2000~3000rpm的轉速行駛,取平均2500轉為標準,每分鐘做功1250次是不是會讓熱車速度倍數級提升呢?所以想要快速獲得暖風,最佳方式就是不原地熱車;而原地熱車只是化油器時代因低温燃油無法理想霧化而不得不進行的操作,近20年來生產的電噴汽車均無必要原地熱車,潤滑也只是在幾秒鐘內形成,少聽所謂的老司機忽悠。
空調循環模式:
「高效升温·內循環」是正確的選項!所謂的內循環是空調系統不將外部空氣加熱後送入車內,而是通過鼓風機在車內形成氣流,空氣通過風口進入暖風水箱被加熱,之後再送入車內進行升温。
任何低温物體都會吸收高温物體或環境中的熱能,但是車內空氣本就沒有多少升,這些空氣在短短的時間內都從暖風水箱流動一次而升温;那麼能夠吸收空氣熱能的就只剩下駕乘人員和車內飾板以及車窗等,降温的速度顯然是會很慢的。
然而外循環是抽取車外的低温空氣加熱後送入車內,且不論加熱結果會比內部温度稍高的空氣更差;重要的是車內空氣此時大部分還是低温,結果則是送入車內的熱空氣會被迅速降温,實現整體的緩慢升温,效果必然是會比較差的了。
「長途通勤·內外循環交替使用」是安全的方式!內循環雖然能夠讓温度快速提升,並且維持相當高的標準;但是車內人員的呼吸會快速地改變車內空氣的比例,比如二氧化碳在正常空氣中的佔比僅為0.03%,而呼出氣體的二氧化碳濃度卻高達4.2%!
所以即使在每次呼吸實際只消耗4%氧氣的前提下,二氧化碳以140倍的程度快速增長,結果會是單人呼吸一小時就會讓車內空氣的二氧化碳濃度提升到2.131%左右(標準≤B級轎車或SUV)。這就會讓駕駛員感覺有些昏沉了,因為吸入空氣的氧濃度因二氧化碳的提升而降低,説白了就是缺氧。
很多自動擋汽車單次行駛數百公里並不會達到疲勞駕駛的程度,疲勞只是因為缺氧,下車呼吸新鮮空氣後的狀態變化足以説明問題。
如果滿載通勤則會有更明顯的疲勞感,要知道這種氣體雖然沒有毒性,但是濃度過高也是可能無法呼吸的;所以長途駕駛建議每隔1~2個小時,將空調系統切換到外循環,以外部進入車內的空氣將車內原有空氣擠壓出車外,交換後的新鮮空氣會讓人為之一振的。關於冬季用空調的話題就聊到這裏,供參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