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們自我意識的提高和新舊觀念的更替,“養孩防老”的觀念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現在人們更加遵從的是,養育孩子是為了參與並體驗一段生命完整的成長過程。
因此,許多人會為自己年老時早作打算,希望不給子女增加負擔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幸福晚年生活做好準備。
72歲老人的一句心裏話令人深思
趙老師已經退休十餘年了,老伴走了,子女也先後成家,雖然孩子們會經常回來探望,但趙老師平日裏還是一個人生活的時間更多。
按理説,趙老師應該很是孤單寂寞。可他平日裏,早上去公園遛彎,去小吃部吃早點,然後去老年大學上課,業餘時間還寫寫書法、養養綠植,隔三差五還與老夥伴們小聚,生活好不愜意。
趙老師的晚年生活讓好多人羨慕不已,因為有不少像趙老師這個年齡的人,不是忙着幫子女照看孩子,就是過得並不能如此瀟灑。
當一位老同學問趙老師是如何做到的,趙老師這位7旬老人用自己的親身感悟説: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是否幸福,其實與這四件事情息息相關。
第一件:經濟獨立,不過分依靠子女
以趙老師為例子,他從二十多歲工作到退休,工作了近40年,除了上班時穩定的工作收入外,趙老師還有一份退休金。
所以類似於趙老師這樣的老人,在退休之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經濟獨立,不需要過分依靠子女就可以生活的很好,所以晚年生活也更加有底氣,還有空閒時間研究一些個人愛好,生活的幸福又愜意。
第二件:在思想讓認為小兩口都是家裏人,老人不主動摻和家務事
比較受歡迎的老人都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無論是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在他眼裏都是自家人,都是他的孩子,發生問題他往往能夠做到一碗水端平,很少偏向誰。
還有些老人雖然在心裏覺得只有兒女才是自己家人,但他們也能夠很好的保持與子女間的界線感,從不參與孩子們的家事,知道“愛是一種離別”的真正含義,這樣做子女不僅不會排斥老人,還都會與其相處融洽,晚年生活自然幸福。
第三件:老人自身心態放鬆,不總給孩子們添麻煩
很多老人在步入退休後,或者步入晚年後,總是覺得生活突然之間慢了下來,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於是想方設法的在兒女面前刷存在感,但這其實是會給孩子增添一些麻煩的。
而反觀趙老師這種老人,空閒時間總會給自己找點事情做,不僅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或是與好友聚會,還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對待每一天,這樣的做法不僅老人過得快樂,兒女也是放心的,所以自然更受子女的歡迎。
第四件:該吃吃該喝喝,身體最重要
好的心態還表現在老人放鬆的生活狀態中。
比如趙老師,平時沒有太多的開銷,但他也不會吝嗇支出,該吃吃該喝喝,該買啥買啥,因為他知道保證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讓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加幸福。
除此之外,老人幸福美滿的養老生活也靠子女的努力
其實和諧的養老生活,不僅靠老人自己創造,子女的態度也很重要,而若是想讓父母有個幸福的晚年,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1) 常探望,多溝通
有些老人的自立,是建立在不想給子女增添麻煩的基礎上的,作為子女不能因為老人的不麻煩便不主動關心老人。
平時多探望、勤溝通必不可少,待到週末或節假日,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建議多與老人團聚。
2) 關注到老人內心的需求
作為子女,還要多關心老人內心的需求,多做讓老人舒心、安心的事。
如果父母有旅行的計劃,子女要多支持和鼓勵。有些老人在老伴離開後,有重新組建家庭的意願,子女也要儘量多些理解與包容。
3) 啃老行為不可取
切記在父母老年時,子女不但不夠獨立,還各種啃老,這樣不僅增加了老人們的心理和經濟負擔,還會影響其晚年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