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一些歐洲國家之間的關係有多差?通過各自駐對方國家外交人員的命運,或許可見一斑。3月31日,意大利突然宣佈驅逐2名俄羅斯外交官,理由是他們涉嫌情報交易。這是最新一起歐洲國家驅逐俄羅斯外交人員事件。
俄羅斯駐意大利大使館(圖源:俄羅斯衞星通訊社)
當地時間3月30日晚,意大利海軍一艘護衞艦的艦長在與俄羅斯駐意使館一名武官“秘密會面”,並在向這名俄羅斯外交人員出賣情報時被抓獲。俄方人員因外交人員身份而免於被捕。
這起事件直接導致意大利外長迪瑪約在3月31日約見俄駐意大使拉佐夫提出抗議,同時宣佈驅逐2名涉嫌情報交易的俄方外交人員。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當天表示,俄方不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但希望俄意之間保持積極且具有建設性的關係。
俄羅斯衞星通訊社4月2日報道稱,俄駐意大使拉佐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被驅逐的2名俄方人員已回國,他稱這起事件“令人遺憾”,“希望不會對兩國間的建設性造成消息影響”。
意大利外長迪瑪約(資料片)
開展“非法活動”、“與外交身份不符的行為”或者“情報活動”,是俄羅斯與歐洲國家間相互驅逐外交人員時最常出現的理由。
3月22日,東歐國家保加利亞以開展情報活動為由,驅逐了2名俄羅斯外交官。俄駐保加利亞大使館回應稱,這種做法毫無根據且不利於俄保建設性對話,俄方保留採取對等措施的權利。
保加利亞是與俄羅斯互逐外交人員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2020年全年,保加利亞曾分別於1月、9月和12月3次驅逐共計5名俄外交人員。更早一些,2019年10月,保加利亞也曾驅逐過1名俄方外交人員。
俄羅斯駐保加利亞大使館(圖源:俄羅斯衞星通訊社)
今年2月初,俄與歐盟國家間曾爆發一輪互逐風波。2月5日,俄羅斯驅逐了3名分別來自德國、瑞典和波蘭的外交人員,理由是他們1月23日在俄參加非法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俄方宣佈驅逐令之際,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正在莫斯科進行訪問。俄方藉此對歐盟“近距離”釋放出明確信號,即絕不允許歐盟及其成員國干涉俄內政。
2月8日,德國、瑞典和波蘭採取對等報復,分別驅逐1名俄方外交人員。而導致那次俄歐外交風波的,是俄反對派人士納瓦利內“中毒”及回國後獲刑事件。
納瓦利內
去年底至今年初,俄羅斯與荷蘭也鬧過一次矛盾。去年12月,荷蘭以蒐集半導體、納米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情報為由,驅逐了2名俄外交人員。今年1月,俄方對等驅逐了2名荷蘭外交官。
去年俄歐之間最大的一次互逐風波發生在8月份。去年8月下旬,俄羅斯8天內3次驅逐三個歐洲國家的外交人員:8月24日驅逐1名奧地利外交官、8月驅逐1名挪威外交官、8月31日驅逐3名斯洛伐克外交官。這些都是俄方對相關國家採取的對等報復措施。
此外,去年6月初,捷克曾以攜帶蓖麻毒素入境試圖毒害捷方政要為由,驅逐2名俄羅斯外交官。6月中旬,俄方按照對等原則採取了反制措施,稱捷克之前驅逐俄外交官的理由“荒謬且毫無根據”。
斯克裏帕爾和女兒
去年以來,俄歐互逐外交官風波幾乎都繞不開納瓦利內事件,而這一幕像極了2018年3月俄前特工斯克裏帕爾在英國“中毒”事件後的反應。那起事件後,英國率先驅逐俄方外交人員,觸發英俄外交危機。
隨後,美國以及德國等歐洲國家迅速聲援英國,掀起一陣西方國家集體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的風潮,當時20多個西方國家共計驅逐了130多名俄外交人員。當然,這些行動均遭到俄方強有力的對等回擊。
其實,驅逐外交人員只是一種姿態的展現,稍有不慎很可能會將兩國關係帶到溝裏。當前,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心態極為兩面性,一方面在自身能源問題以及伊核問題等利益攸關的熱點議題上,需要與俄方溝通協調和合作;另一方面卻在安全問題上妖魔化俄羅斯,將其描繪成一個安全威脅,進而在美國主導的北約框架下加以遏制。
受到美俄關係跌入谷底的影響,歐俄關係更趨搖擺不定,並且更願意借類似納瓦利內事件那樣的由頭對俄發難施壓,但這麼做不僅無助於俄歐關係,反倒容易引發連鎖反應,倒頭來只合了美國的心意——拉歐洲對抗俄羅斯,藉此分化和加強對歐洲的控制。